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区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高品质建设“四高地一福地”、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江苏强区”,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铜山新实践行稳致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进出口总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0.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节能减排完成市定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铜山实际,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主动将新发展理念贯穿铜山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锚定打造现代化“江苏强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战略重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完善具有铜山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征程新格局中争得主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锚定建设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高地,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筑牢实体经济发展坚实根基。坚守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战略,聚焦新型工业化“主赛道”,持续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围绕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具有铜山特色的“312”创新产业集群,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13%。做大主导产业规模,聚力打造工程机械与装备制造核心产业,加快做强绿色低碳能源、绿色冶金产业,开工建设森萍一体压铸、巴德尔智慧储能等26个重大项目,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探索建设“源网荷储协同示范核心区”。突出安全应急产业特色,用好“省部共建”“部校共建”机制,做强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消防应急装备等优势领域,布局监测预警、信息化应用装备制造,产值增长10%以上,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安全产业标杆。优化新兴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11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产值突破170亿元。实施“群链企”协同行动,支持企业壮大规模、做强品牌,年内净增规上工业企业90家。

  推动项目招引建设走深走实。牢牢守住招商引资“生命线”,发挥镇街关键性作用,组建各类专业化、实操型招商小分队,用好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强化精准招商,聚焦“312”创新产业集群补链强基、延链扩容、强链突破,动态完善项目信息库,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政策、产业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园区平台作用,鼓励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取得更大突破。健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会商会办推进机制,畅通审批和要素保障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年度投资229.87亿元的82项实施类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高效办理土地征收、规划调整、能评环评等手续,优化“拿地即开工2.0”机制,49个新开工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常态化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强化领导包挂、定期会商、跟踪督办,打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突出抓好32个省市重大项目,全年建成投产27个、完成投资159.56亿元。

  推动现代服务业迈向更高端。做好装备制造、互联网、现代物流、消费服务等四个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导向明确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600亿元以上,净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5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重点产业逐步实现由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变,支持华洋通信创建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加大对北京路金融集聚区、大学路科技服务区等重点片区支持力度,促进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业态集聚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巩固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费回暖势头,拓展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托育等消费增量,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推动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积极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数字产业,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数量达170家。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有序提升企业“智改数转网联”质态,加快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0家,打造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1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类项目5个,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二)锚定建设更具活力潜能的创新高地,进一步聚焦创新驱动,激发现代化建设动力活力。突出创新在现代化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抢抓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徐州科创圈”机遇,统筹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创新主体、平台成果转化等各方作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07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