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突出宜居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扎实推动“五个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以上,改造灌区96.5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积极创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重点市,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和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加快国家植物品种测试徐州中心建设,新建省级种植业绿优基地15万亩以上,年内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围绕“5 n”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落地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40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力争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千亿元。培育“农香徐来”区域品牌,完善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服务体系,壮大电商、直销直供、冷链配送等业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

  全方位打造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个以上。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因地制宜布局集中居住区和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房1.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800户以上、农村供水管网800公里,建成村内道路700公里。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攻坚行动,健全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新建改造农村户厕16.1万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9%以上,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加县域就业容量,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实施“四乡工程”和“彭城新农人”计划,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农民合作社20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序开展“小田变大田”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壮大。

  (七)突出塑形铸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打造区域文化中心。

  赓续历史文化根脉。深化徐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做好小孤山汉墓等考古发掘,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争创狮子山楚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传承保护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加快和平路—石磊巷城市更新和黄楼公园改造整治,高水平运营户部山、文庙街区等文化空间,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塑强“国潮汉风”文化品牌,办好汉文化旅游节,打造世界级汉文化重要交流窗口。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积极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代表徐州形象的文化名片和标识。

  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书香城市建设,常态化开展动感彭城、千场文化进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新增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5个。实施“彭城有戏”工程,抓好重点文艺精品创作,争创国家和省级奖项。创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打响“快哉徐州”品牌,促进a级景区开发新业态,推出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10%以上。筹办淮海经济区运动会,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涵养社会文明风尚。围绕区域精神文明高地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学雷锋榜样、做徐州好人”“德耀彭城”主题实践,打造“志愿徐州”“诚信徐州”品牌。常态长效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推广“马庄经验”,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八)突出标本兼治,擦亮美丽徐州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更强决心推进污染防治。从严从实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扬尘污染精细管控和重点行业深度减排,深入实施“城北清源”行动,确保实现空气质量省定目标。推进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分质处理,持续开展全域排污口整治,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骆马湖、南四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管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更实举措守护生态本底。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湿地保护等专项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岛”试验区和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建设,全域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调查。深入开展河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新建美丽幸福河湖240条、农村生态河道1000公里。加快推进10个国家山水工程,绿化造林3万亩,新建改造绿美村庄30个。

  更大力度推动绿色转型。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交通运输低碳行动,出台激励清洁生产政策措施,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绿色集疏港比例达到75%。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实施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100个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技改项目,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和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创成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九)突出普惠共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消痛点补弱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070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