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动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

  (1)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特殊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当增加布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满足中重度残疾儿童入学需求。提高融合教育支持保障能力,完善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布点,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和生活提供专业支持和关爱包容环境。

  (2)完善残疾学生入学安置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残疾儿童筛查鉴定及“一人一案”安置机制,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特教班)为重点,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模式,实现残疾儿童入学“应入尽入”。大力发展特殊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中小幼”教育全覆盖的特殊教育体系。

  (3)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利用平和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对各乡镇特殊教育基地校的管理指导,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鼓励开展自闭症教育、医教结合等领域改革实践,探索超常儿童特殊教育途径。

  专栏3:基础教育公平公益优质发展重大工程

  普惠性学前教育

  巩固提升行动计划 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每个乡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全县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96%以上,新增2-4所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新、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增加学位1000个以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

  城乡一体化推动计划 加大城区学位供给,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建设,推动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乡村温馨校园、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全覆盖。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2025年,力争全县85%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不含教学点和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省级管理标准化评估。新、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增加学位2000个以上。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小学、初中至少各1所,在校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建设资源教室无障碍环境。

  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到2025年,创建2所省二级达标高中、全部高中学校成为省级达标高中。

  (二)构建适应技能型社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强化中职教育基础作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完善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实施平和职校迁建工程,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2)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强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普遍推行1 x证书制度。健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完善评价机制,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

  (3)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围绕国家、福建省重大战略,根据平和县实际,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烹饪、护理、康养、家政、托幼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

  2.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融通发展

  (1)培养现代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职业人才。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要求,对接我县现代农业、柚茶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工巧匠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参与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引企入教”改革,支持职业学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举办多种形式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联合打造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

  (3)实施产教融合建设行动。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格局。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促进教育与产业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聚集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要行业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改革中协调推动和公共服务职能,聚合带动行业各类中小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重点培育建设县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校企联合开展“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中试基地,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服务。

  (三)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扩大终身学习教育资源

  (1)规范发展继续教育。支持平和开放大学面向在职员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职工培训基地、职业技能提升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2)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健全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办学能力建设,推动社区教育向基层、农村延伸。建立专兼职社区教育师资库。

  (3)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整合老年教育资源,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体系建设,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支持平和开放大学面向社会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探索康养学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2.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

  推进平和开放大学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发挥开放大学资源优势,组织居民参与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学习活动。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加快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营造学习型社会建设氛围。开展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到2025年,力争培育3个学习型社区。

  3.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

  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素养。推进城区语言服务资源建设,开展区域和行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监测,提高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人群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创新开展推普宣传教育,到2025年全县普通话普及率提高至92。积极开展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创建。深入推进“语保工程”,推进闽南方言等保护与开发利用。

  四、增强服务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能力

  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乡村教育振兴平和样板。开展乡村学校教学改革支持行动。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利用乡土资源,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培育创建一批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自然课堂、传统文化育人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乡村优质特色学校。深化小规模学校教学改革,打造小班化、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水平,抓好常态化控辍保学。

  构建乡村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改革乡村教师培训方式,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工程,采取下沉乡镇、送教上门、联合工作坊等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完善县域内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制度,推进实施乡镇内走教制度。推动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生活补助等政策,加大力度推动为乡村教师建设或租赁必要的周转宿舍。

  实施民族教育提升项目。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体育美育、家国情怀培育和文化遗产传承等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整合农业教育资源送教下乡,发展面向农村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五、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教育变革,构建“双循环”下教育开放新格局,强化要素投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坚实阵地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教师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

  完善师德教育机制。健全覆盖中小幼的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将师德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必修内容,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强化师德考评,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评估的首要内容,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入职、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励表彰等的第一标准。落实省定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出台《平和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试行)》,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零容忍”。

  2.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攀升计划

  推进教师培养体系改革。积极参加政府与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和中小学协同参与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联合培养“本土化”教师。

  实施名优教师(校长)培育工程和班主任职业化提升工程,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合格班主任—进阶班主任—卓越班主任”“县级骨干校园长—市级骨干校(园)长—名校(园)长”专业发展梯级攀升体系。落实名优教师(校长)定期考核制度,引导名优教师(校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新建一批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实现全学科、全学段、全覆盖。

  3.强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支持职校和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完善职业学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聘请机制和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通道,推进教师定期赴企业学习实践和挂职制度。继续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分专业推荐县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和优化教师配置制度。创新和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坚持“严控总量、统筹调配、挖潜创新、服务发展”,统筹用好全县事业编制资源,加大内部挖潜和创新管理力度,按照标准及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优先满足中小学教师需要,适应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高中教师补充。加快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补充。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改革,完善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落实校长考核评价制度,探索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紧缺急需教育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5.健全教师激励保障制度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一线教师、承担证书考核培训任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教师倾斜。

  加大教师正向激励。健全教师县级荣誉表彰体系,定期评选表彰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评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最美教师”和省市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选树典型,加强宣传,弘扬楷模。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减轻教师不合理负担。保障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维护教师职业尊严。

  (二)推动数字时代的教育创新

  1.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

  推进全县各校教育专网建设,按照省厅统一规划,接入省级教育主干网。利用云计算、ipv6等技术提升基础网络的支撑能力,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校园基础设施环境的智能化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

  2.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

  建设平和县智慧教育项目,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推进县直巡课教研系统的深入应用,发挥该系统在管理、教研、资源建设的作用。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三个课堂”建设,扩大名师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鼓励职业学校开发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跨校、跨行业、跨乡镇共建共享机制。发挥信息技术在扶困助学方面的作用,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村地区和薄弱学校。

  3.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

  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一批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试点校”。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探索“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中小学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深化“人工智能 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继续开展“三优联评”、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信息化案例征集等活动,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

  4.提高信息化时代教育治理水平

  配合推进省定教育行业主题数据库建设,建设“平和数字教育中心”,建成覆盖全县的“数字课堂系统”,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时监控、巡视、评价,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构建专业化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大数据体系。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探索实现“一数一源”和基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的数据伴随式采集,建立数据资源目录的动态更新机制。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中的深度应用。

  专栏4:智能时代教育创新重大项目

  智慧教育创新

  示范工程 鼓励有条件学校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一批县级“智慧教育示范校”,争取1个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

  平和数字

  教育中心 以县直学校、完中学校为重点,率先建立覆盖课堂、实验、活动的巡课系统,逐步向各乡镇延伸建立分中心,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三)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1.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到2025年,各类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建立生均拨款标准、学生资助标准、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联动调整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扩大社会资源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

  2.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加大县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从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困难地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加大创建公办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投入。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经费支持,推动逐年增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专项经费。

  3.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审核机制,推进教育经费预决算公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评价等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监督。

  六、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教育关键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增强教育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党委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评价。推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完善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和办园行为督导。落实省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落实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落实职业学校以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等重点内容的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奖惩、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

  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深入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围绕破“五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推动建立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标准。健全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评价标准。推进高层次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完善德智体美劳过程评价办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评价方式创新。开展以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育考查机制。推进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生态,探索建设“未来学校”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学科基地。建立中学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推进职业学校“二元制”、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和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3.积极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积极落实中高考改革要求,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积极落实体育学科中考改革。按要求使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落实省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4.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平和县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内外协同、上下衔接机制。强化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健全覆盖全县、协同促进的督政体系。完善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内部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学校督导制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全方位督导。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常态化评估监测制度,探索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应用,落实督导约谈和问责制度。制定督学管理实施办法。

  5.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扶持。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健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监管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健全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规程,完善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制度。严格监管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行为,规范民办学校融资行为。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坚持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强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质量、收费等方面管理,优化义务教育公民办结构,鼓励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型办学。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格审批制度,强化常态化监管,依法依规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强化收费公示和预收费监管,全面推行使用示范合同,做好培训广告管控,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家长学生合法权益。

  (二)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

  加强教育执法工作,落实教育行政执法清单制度,探索建立我县教育行政执法机制,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健全教育行政执法与教育督导的协同机制。推进“互联网 执法”,加快教育行政执法信息平台运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三)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中小学依据章程自主管理。根据管理权限,向中小学、职业学校下放经费使用、设施设备配备、资产处置、待遇分配、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权力。深化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权责清单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 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互联网 政务服务”水平。

  (四)健全教育领域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压实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确保教育领域政治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实施学校安全、消防安全、房屋安全等专项整治,开展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完善学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校园应急预案和应急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深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全面加强和完善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办学正确方向。

  (一)完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机制

  健全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机制。推进中小学校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效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和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确保学校课堂、讲坛、论坛、网络和培训机构可管可控,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领导权。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巡查、督查落实、干部考核、执纪问责等制度。

  建设教育系统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岗位锻炼、轮岗交流,到艰苦地区和复杂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鼓励引导干部到基层教育一线建功立业。

  (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进教育系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学校党组织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推进教育系统党组织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督促党员干部对党忠诚老实。推动把政治标准融入制度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营造教育系统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三)大力提高教育系统党建科学化水平

  全面提升职校党建质量。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职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探索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政治培养机制,强化学生党建的政治引领功能。

  健全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推动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根据办学规模、党员人数等,持续加强经费、人员等党建工作基础保障。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各基层学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夯实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基础,强化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激励约束、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严格执行民办学校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等规定,加强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探索构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党建共建、结对帮扶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八、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一)强化组织实施

  教育局要认真做好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各乡镇要结合本规划,科学规划本辖区教育事业发展,将本规划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二)强化监测评估

  加强分类指导,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规划实施推进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接受人大、政协监督。

  (三)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局要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宣传教育系统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附件:平和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表

  附件

  平和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

  (万元) 新增学位(个)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 拟开工

  日期 拟竣工

  日期 责任单位 是否完成可研审批或核准、备案 备注

  平和县

  100884.33

  9880 174024.84平方米

  1 平和县新星幼儿园第二分园 1650 270 平和县小溪镇和平路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2751平方米 2022.05 2022年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2 平和县下村幼儿园 1157.73 180 平和县大溪镇下村村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2559.4平方米 2022.10 2023年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3 平和县玉溪幼儿园 1623 360 平和县小溪镇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3607平方米 2024.09 2025年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4 平和县坑里幼儿园 1200 360 平和县小溪镇坑里村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2751平方米 2024.09 2025.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5 平和县田径幼儿园 1513 270 平和县安厚镇田径村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2751平方米 2023.09 2025.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6 平和县坂仔中心幼儿园分园 1623 360 平和县坂仔镇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3607平方米 2024.09 2025.12 平和县教育局 否 市十四五

  项目

  7 平和县豪林小学教学楼 660 270 平和县大溪镇豪林村 新建教学楼及附属配套1200平方米 2021.12 2022.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8 平和县前岭小学教学综合楼 1380 270 平和县五寨乡前岭村 建设一幢教学综合楼2228平方米、消防水池、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 2022.01 2023.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9 平和县金华小学教学综合楼 2025 270 平和县小溪镇 建设一幢教学综合楼4500平方米、消防水池、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 2022.12 2023.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10 平和县芦溪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 540 180 平和县芦溪镇 建设一幢教学综合楼1200平方米、消防水池、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 2022.12 2023.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11 平和县坂仔学校师生宿舍楼 950 平和县坂仔镇东坑村 建设一幢师生宿舍楼2100平方米、消防水池、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 2022.12 2023.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12 平和县育才中学扩建工程 12595 600 平和县小溪镇 新建高中部教学楼22900平方米、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及附属配套 2023.12 2026.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13 平和县职业教育迁建项目 60355.1 4000 平和县坂仔镇 新建教学楼、职教中心、学生宿舍、实训基地、运动场及消防水池、泵房、大门、围墙等附属配套工程96168.7平方米。 2024.12 2027.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市十四五

  项目

  14 平和县大坪幼儿园 1623 360 平和县霞寨镇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3607平方米 2023.09 2024.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15 平和县工会幼儿园 2511 360 平和县山格镇 新建园舍及附属配套约4600平方米 2023.09 2024.12 平和县教育局 否

  16 平和县新美小学教学综合楼 726 150 平和县五寨乡 教学综合楼及附属配套约1320平方米 2023.09 2024.12 平和县教育局 否

  17 平和县第六实验小学 7735 1620 平和县小溪镇 新建3号教学楼、教学综合楼、综合活动室及消防水池等附属配套设施等约14324.74平方米 2023.09 2025.12 平和县教育局 是

  18 平和县南胜中学学生宿舍楼 1017.5 平和县南胜镇 新建学生宿舍楼、食堂约1850平方米 2023.09 2025.12 平和县教育局 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100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