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黟县“十四五”工业及园区

  发展规划

  黟县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

  二〇二二年三月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为方向,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县必须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紧扣“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抢抓黄山市“融杭接沪”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机械电子、绿色食品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黟县国民经济与社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特编制《黟县“十四五”工业及园区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面对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加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等诸多挑战,企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县经开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激发非公党建活力,深入开展园区高质量跨越发展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企业服务力度,顺利完成“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 取得成就

  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截止到“十三五”,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8.18亿元,年均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年平均工业化率25.7%;2020年税收收入0.55亿元,年均增长11.6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亿元,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7%。黟县经济开发区入驻园区企业84家,2018年成功跻身省级开发区行列,先后荣获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中国茶业百强县荣誉称号,尚义橡塑跻身国家“绿色工厂”,旺荣电子建立全省首家精密电子元器件“院士工作站”。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聚合长三角都市圈产业转移资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县经开区根据《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优化园区产业布局,通过腾笼换鸟、产业置换、企业转型、招商合作等方式,形成了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丝绢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并确定未来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和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其中机械电子为首位产业。实施“五黑”产业十大提升工程,培育经营主体51家,成功打造“黟品五黑”区域公共品牌。截至2020年底,园区三大主导产业企业36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和7%。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县经开区积极推动企业和院校合作,着力培育高新、战新产业,目前拥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尚义橡塑、旺荣电子分别跻身国家绿色工厂、省级智能工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黄山桃源食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板栗分级筛选机,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研发“移动式秸秆碳化设备”,尚义橡塑公司成功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新型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密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累计专利申请量309件,专利授权量145件。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十三五”以来,县经开区出台招商大使管理办法、创业绿卡实施细则,成功举办“双招双引”暨“四千工程”项目签约仪式,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招商氛围浓厚,注重项目落地,紧紧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工业招商,积极引进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项目,着力推进产业链条式延伸。重点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吸引了玳亚盟多、弘华针纺、子恒纺织、威啸餐饮、蚕缘家纺、速洁洗涤等企业入驻园区,签约入园企业25家,引进项目24个,累计到位资金10.72亿元。

  园区平台逐步夯实。“十三五”以来,县经开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县开发区加快转型,实施了园区供水管网及消防设备安装、五里转盘至五东殿道路改造提升、园区污水管网联网改造及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园区雨水排水工程建设、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园区绿化及环境综合整治、园区亮化及监控安装、园区雨污管网检测修复等基础设施建设。县经开区为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筑巢引凤”增后劲,“腾笼换鸟”17户,清理低效用地391.3亩,建成企业孵化器4263平方米、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913平方公里。深入开展园区高质量跨越发展行动,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4家,百万元以上纳税企业达12家,晋升省级开发区。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县经开区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奋力推进自身体制机制建设。坚持“一企一策”,健全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落实部门“一对一”服务长效机制,运用“政银担”融资担保、续贷过桥、“税融通”、企业上市(挂牌)、用工合作等系列举措,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成本、补短板,解决融资、用工等难题。连续出台“四个千万”扶持办法,常态开展“四送一服”、驻企(项目)服务,兑现奖补资金1.5亿元,减税降费2.1亿元,帮助小微企业融资54.4亿元,解决问题127个。“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多点发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和“三位一体”市场监管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和个人事项100%全程网办,净增各类市场主体3257家。

  绿色经济持续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创新落实,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有力整改,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把节能环保准入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地。加快推进高危行业、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退出转产,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鼓励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紧抓工业点源污染防控,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均达到本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提高大气污染监测能力,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工业废气专项整治,工业园区未新增燃煤工业锅炉。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市整改要求,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强化排污口整治,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桃源食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实施五东殿开发区污水管网检测修复项目。

  第二节 存在不足

  工业经济增长缓慢。我县是典型的大山小城、旅游大县、人口小县,由于受到区位条件、人口规模、工业基础等诸多障碍性因素限制,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工业总量规模不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且增长缓慢,工业龙头企业缺乏,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除了机械电子、绿色食品和竹木加工等产业以外,其他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相对较短,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且工业园区面积有限土地紧张,招商引资落地困难,这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县委、县政府不懈余力积极发展工业经济,但是受经济下行、规划调整、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影响,黟县工业本身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不足等问题尤其突出,在全省、全市仍处于落后位置,远低于省市水平,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转型滞后的县情依然存在。

  创新人才短缺。作为一个人口小县,全县人口不足10万,全省最少,劳动力相当匮乏,企业普遍存在“用工荒”。全县工业规模偏小、生活娱乐设施不完善、企业工作环境较艰苦,因此对于人才吸引力不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本县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直接的人才培育输送渠道,创新氛围较差;另外,我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边界,受到江浙沪等周边大中城市吸纳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极化效应,导致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也较为短缺,企业缺乏人才支撑,企业大都自主创新能力有限、核心竞争力不足。

  要素保障不够。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经济面临的困难更为明显。一是融资难、融资贵。在调研和座谈中企业反映这个问题非常强烈,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他们融资需求额度小、期限短、需求急、缺少抵质押物,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偏高,难以满足融资需求。二是土地供给矛盾。黟县工业园区面积不大,并且利用率不高;双创产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器等由于供地指标有限难以落地。三是企业用工比较紧缺。调研中发现本地员工偏少,又不愿意加班加点;外地员工虽然愿意加班加点,但是受限于黟县生活娱乐环境、工资水平等因素,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留人更难的窘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7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