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谋划。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精准把握政策导向、资金投向、支持方向,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用好项目前期经费激励奖补政策,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不断提升项目成熟度和转化率,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盘子。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抓好用地、用电、资金及水、气、路、讯等要素保障,确保工程量、实物量、投资量“三量齐升”。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制定企业培引计划,推动市场主体数量递增、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力争市场主体数量突破4.6万户、企业数量突破0.8万户,完成“个转企”196户、培育“四上”企业12户。适应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优化幸福商街、凤城创业夜市等特色主题街区个性化消费业态。
(二)坚定不移育产业、补链条,为师宗高质量跨越发展增强“富”的底气
推动新型工业转型转换。力争建成年产95万吨不锈钢转型升级项目,积极引进年产20万吨宽幅冷轧项目,促成年产20万吨螺旋钢管项目等不锈钢中下游企业落户师宗,推动不锈钢产业向全链发展。力争年产500万平方米高端铝合金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年产2000万套智能面板制造项目满负荷生产,推动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向集约发展。建成日产3万平方米75×150瓷片项目,引进陶瓷卫浴、洁具、中高铝瓷球等行业领军企业入园发展,推动建材陶瓷产业向高端发展。跟踪推进年产1000吨叶黄素浸膏加工、年产1000万件医疗器械生产等项目,确保早日建成投产。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师宗煤炭产业,推动龙拢、大普安煤矿持续释放安全产能,白马田、长青煤矿实现竣工投产,烂泥沟、五一、朝阳煤矿有序复工,建成煤炭加工贸易园一期并投入使用,力争煤炭产量达120万吨,煤焦化产值达100亿元。
推动现代农业增收增效。按照“大产业 新主体 新平台”的思路,优化现代农业区域发展布局,启动现代种业能力提升工程,稳定粮食种植61.48万亩以上、总产量24.13万吨以上,完成烤烟收购52万担、实现产值8.5亿元以上,发展绿色蔬菜16万亩、道地药材17万亩、优质水果16万亩。加大林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培育。规模化养殖出栏生猪102万头、肉牛5.9万头,加快推进屠宰深加工、熟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6:1。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提标。秉持“山中有水、山中有谷、山中有菌、山中有山”理念,以创建南丹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在30公里内一体推进五龙、凤凰谷、菌子山3个4a级旅游景区建设,全力打造立足云南、面向全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带动100公里内的a级旅游景区组网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三)坚定不移兴改革、谋创新,为师宗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活”的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县发投集团发展壮大,盘活资产资源,形成资本资金,加强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提升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无效或低效占用土地、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市场主体出清,提高土地、林地、资金、环评等要素保障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国企 金融、园区 金融、产业链金融”等融资模式,增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的金融供给,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集体产权、集体林权等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建立财税金融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财源培植,涵养巩固传统税源,积极培育新兴税源,认真做好土地文章,积极争取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税收征管,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保持财源持续稳定。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项目支出,全力兜住“三保”底线,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
加快“数字师宗”建设。围绕“一网整合数据、一屏能观全局、一体应急联动”思路,加快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民生数字化转型,建设运营“城市大脑”,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把数字化应用到抚幼、就学、就医、养老等领域,实现基层治理“一网通管”、群众事项“一网通办”。
(四)坚定不移优环境、抓招商,为师宗高质量跨越发展激活“新”的引擎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师宗效率”“师宗服务”“师宗诚信”,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服务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让涉企服务更贴心、更便捷、更高效,推进银政企对接常态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动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一件事一次办”。完善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面落实“大招商”工作机制,以“三图两库一谱”为抓手,打通信息孤岛,搭建信息枢纽,助力项目引进可持续不断链。落实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联审联批联办协调推动机制,推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确保实际到位省外国内资金增长25%以上、利用外资450万美元以上。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坚持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围绕自身产业优势,完成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确保要素、资金和项目向园区聚集,推进不锈钢、陶瓷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及大同片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党工委(管委会) 事业单位 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园区精简高效运行,力争产值突破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