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年1月24日在光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光明区人民政府区长 邱浩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光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较好完成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快速稳健。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26.64亿元,增长9.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24亿元,增长8.9%;全口径税收收入257.8亿元,增长2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21亿元,增长35.2%。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全部超预期完成年度目标。

  ——产业能级稳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占gdp比重提高至57.8%。未来产业企业超过140家,总估值超过320亿元。上市公司增至32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925家,国高企业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其中“小巨人”企业56家,入选“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年引进落地项目864个,项目落户数全市第二,先进制造业项目数全市第一。

  ——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建和运营数达到2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1%。9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院士团队达27个,高层次人才达2541人。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超过200个,获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10项。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25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万件,同比增长24%。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扎实推进重点改革项目19项,推出改革举措80余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0余项,其中3个改革项目面向全国推广。入选全国首批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区县、2023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前三强,基层治理“小分格”模式获评全国2023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新增外资项目170个,同比增长77.1%;实际利用外资8724万美元,同比增长244%。举办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全球传感器发展大会、中国新能源光明峰会等国际性交流活动近30场。

  ——城区品质日益提升。新建成公园16座,全区绿道、碧道、远足径郊野径总里程超过350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96.7%,达到历年最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首次获评全市“双优秀”。新建道路19.4公里、非机动车道50.7公里,改造慢行系统36.4公里。8个建设项目获绿色建筑深标铂金级认证、全市智能建造试点。

  ——民生事业扎实推进。九大类民生支出159.6亿元,同比增长13.1%;全面完成十大类26项民生实事。新增民生设施用地86.8公顷。新改扩建学校9所、幼儿园11所,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1.67万座。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等5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1.2万套、供应分配1.1万套。举办精品文艺演出150余场、高端体育赛事60余场、惠民文化活动8000余场。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科学设施、世界顶级的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窗口指导并开工建设,深圳超算二期机房楼封顶,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装置正式运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落户光明,顺利去筹成立,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永久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试运行,特殊环境材料设施、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市药检院光明分院开工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建成,深圳理工大学(筹)一期主体封顶。大院大所加快引进。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揭牌启用,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中农科兰兽研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等9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正式落户光明,得到国家和市级资金支持5.8亿元。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投入运行,精密仪器设备、神经系统疾病干预技术等2个概念验证中心获市级认定,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等专业验证平台建成投用。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33个、区级孵化器新增6个。全市率先试点“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市区联动重点专项,推动企业承接17项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新联合体数量突破50个。引育技术经纪人123人,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91份,成交额约47亿元,增长91%。科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出台实施,为国内首部保障科学城建设发展的专项立法。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圆满举办,吸引35名国内外院士、3000多名产学研代表共议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全网阅读量超过10亿人次;2023深圳企业创新发展大会顺利召开,云集70多家央企,共话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举办“湾区院士聚光明”“青年科学家节”“万名博士聚光明”“左岸半月谭”“光明科学城人才月”“智汇光明”等人才品牌活动,上线“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深圳光明”第一发布平台,全年登上中央电视台23次。

  (二)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招商稳商工作卓有成效。举办招商交流活动36场,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0个、中国500强项目5个、上市公司项目22个、国企项目10个、“专精特新”企业23家、国高企业29家,合计注册资本206.6亿元,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34亿元以上。德国西门子、德融宝、莱茵、俄罗斯诺里尔斯克等一批跨国企业项目落地光明,国药、中兵、海尔、美的、柯力传感等央企和龙头企业在光明布局,深圳农产品、深能环保等企业总部落户光明。落实全市“万名干部助企行”,实施企业服务“益企行动”,全覆盖挂点服务“四上”企业及规下样本企业,解决企业诉求2000余条。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找资金、找空间、找人才”系列活动,帮助114家企业对接订单47.5亿元,协助510家企业融资15.2亿元,服务52家企业匹配产业用房28万平方米,为3527家企业匹配人才3.4万名。分类制定企业梯度培育措施,新增“小升规”企业超过200家,光大同创、致尚科技2家本土企业在深交所上市。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新开工重点项目135个,总投资419亿元。工业投资265亿元,增长25.9%。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完成投资219亿元,明湖智谷片区完成投资71.5亿元。招商局光明科技园作为全国首批reits扩募资产,成功上市募集资金。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出台促进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举办“畅享光明”“汽车欢乐购”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拉动消费15亿元以上。雅高美爵等3家高端酒店启动运营,光明n次方公园、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开业。新增首店、国潮小店等79家。光明国际汽车城累计入驻汽车品牌45个,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同比增长93%。茅洲河围岸商业街建成营业,公明街道获评深圳市“年度夜间经济活力区街”。持续挖掘“产销一体化”新动能,动员百强工业企业设立销售公司25家,实现销售额136亿元,同比增长418%。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制定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7个产业集群专项政策和实施方案。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华星光电被工信部认定为产业链“链主企业”,高世代面板配套项目加快推进,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实现规模投产。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200亿元,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一期试投产、二期动工建设,电连5g高性能材料产业基地主体封顶,星源材质华南基地投入使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国药集团和ge医疗在光明布局医疗影像设备先进制造基地,科曼医疗设备研发及制造基地开工建设,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被评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合成生物产业新招引培育企业32家,总量增至92家,集群总估值270亿元以上,增长136.8%。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新招引培育企业21家,总量增至50家,集群总估值50亿元以上,增长210%。科技金融加快成长。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措施,成立光明科学城创投联合会,举办光明科技金融大会,开展深圳创投日走进光明、金融机构进光明等系列活动。发起“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落地总规模75亿元的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脑科学3支市级产业基金,设立光明致远、软银欣创医合等子基金。光明引导基金入选中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50强、大湾区母基金直投30强。光明科技金融大厦启用,集聚国投证券、力合金融、招商致远等金融机构20家。产业空间保障有力。持续开展“5 8”连片产业用地攻坚,释放产业用地102公顷,供应产业用地9宗27.2公顷。集中打造6个平方公里级新型产业社区,明湖智谷智能传感产业社区规划产业建筑面积197.4万平方米,释放产业用地29.4公顷,一期全面动工建设;新兴湖科技产业社区完成土地整备,释放产业用地61公顷;白花科创谷半导体产业社区基本完成土地整备,释放产业用地56公顷。荣胜工业园、东江科技园等11个“工业上楼”项目开工建设,新增产业用房179万平方米,开工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居全市前列。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进一步深化。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机制改革等重点改革项目,建设用地分层设权、商业秘密规范保护创新做法纳入第二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向全国推广。深圳湾实验室、中山七院纳入深圳市首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完成60件专利转让授权。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联合监管机制,累计保障光明科学城重点科研物资进口380批。完成社区分设,新设荔湖、科韵、云谷、玉塘、禾湾、南庄等6个社区。开放进一步扩大。开展港澳科技项目光明行等活动5场,引进优质创业项目11个,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岗位145个,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在孵企业达42家,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入驻香港科技园。中山七院国际医疗中心正式运营,为港澳台人士、外籍人员提供国际标准医疗服务。全市首个区级侨史文化展览馆“光明侨院”建成启用,“光侨云迳”侨文化融合发展走廊初步形成,“乐侨工程”深入实施,成功举办侨归45周年群众大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新增政务服务秒报秒批事项16项、免申即享事项31项;搭建“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受理平台,服务2.1万家企业;首创重点产业项目“光明政帮办”全流程服务模式,完成6个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创新实施“园长制”“小分格”基层抓经济新机制,帮助园区新落户企业154家,帮助企业减租1500余万元,新增纳统产值136.3亿元。成立全市首个民营企业合规服务中心,开展企业“法治体检”100余场次。商事调解服务标准化项目获批国家2023年度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五)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重点片区加快建设。光明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完善,深圳科技馆(新馆)主体封顶,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主体工程加快建设,科学公园一期北翼建设加快推进,科学城体育中心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光明云谷一期内部路网贯通,国际会议中心高水平运营,逸衡酒店等商业配套开业经营,中大人才保障房等住房项目交付入住,科学城智慧公园正式开园。大科学装置集群片区加快建设,“科学家谷”整体规划方案确定,科学公馆开工建设,一号道路建成通车,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建成启用。凤凰城片区cbd氛围更加浓厚,凤凰广场地标建筑群落成,凤凰城站超级商圈基本形成、环境品质持续改善,华强创意园有效盘活利用,释放8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满足了创维光伏、中深建业等一批企业空间需求。区域交通持续优化。轨道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洞通。光明城站往返香港列车班次恢复至每日10趟。龙大高速光侨立交开工建设,光明—松山湖科学城通道(深圳段)取得立项批复。市政路网加快完善,建成通车34条、新开工29条、新立项30条、打通断头路8条,路网总里程达到736.8公里。开通“追光巴士”线路10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7条,改造公交候车亭38座。建成立体停车场4座共715个泊位,新增宜停车泊位329个。城区运行更加安全。科学城供水保障骨干工程开工建设,光明水厂二期、基本农田取水工程主体完工,整治内涝积水点14处,新增海绵城市8.5平方公里,完成40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创建。高标准完成首批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新增变压器102台、敷设更新电缆500余千米,供电负荷密度提升1.7倍。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道20.9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10.3万户,管道覆盖率提升至90%。光明环境园建成试运行,新增垃圾末端处理能力1000吨/日。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系列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亡人事故、自然灾害事故实现“三个零发生”。辖区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6.5%,故意伤害、“两抢”等7项现案破案率全市第一。城区治理更加智慧。率先开展cim平台示范区建设,完成地表实景及1500栋建筑精细化信息建模,融合光明中心区、科学城北片区等规划设计模型20余平方公里;1000平方米以上新建项目100%实现bim技术应用。全市率先建立数字化标识体系,城市部件数字建档超过20万个,入选202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论坛“数字政府业务场景先锋实践”典型案例。上线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2.0版,高效处置各类网格巡查事项51.4万条,办结率超过99.8%,入选全国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制定出台“山水连城”综合规划,“五园连通”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新贯通绿道8.9公里、碧道6.7公里、远足径郊野径80公里。虹桥公园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远足径郊野径规划设计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自然保护类卓越奖,光明湖获批首批广东省水利风景区,明湖公园获评全市海绵城市优秀项目。首次林长制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一,全区52株古树实现“一树一档”,全国首个“树木银行”落地光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攻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控排、控尘、控车、控油、控面源5大专项行动,全年削减vocs排放量240吨,臭氧浓度同比下降11%,空气质量优良率改善幅度全市第二。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新建污水管网7.3公里,新增污水零直排小区342个,辖区25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排查整治永久基本农田1029亩、回收统管400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922亩。着力保护生态多样性,光明区“发现生命”行动入选广东省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加快建设欣旺达、科士达等4个重点储能项目,新招引中建电力、欧力普等60家储能企业。与深能、深燃集团深化光伏领域合作,全年新增装机容量3.8万千瓦。新建超充站14座、充电桩2791个,充电设施数量突破1万个。新增绿色建筑263.7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193万平方米,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4.5万平方米,区委党校入选市级近零碳试点项目,长圳预制学校等3个项目获评省级装配式装修试点。

  (七)努力塑造现代城市文明。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积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新揭牌光明科学城理论宣讲基地3个,组建光明科学城科学家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近300场,覆盖11万人次。打造虹桥自然教育中心、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等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四级阵地全覆盖。新增注册志愿者9636名,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2.1万场。文化事业取得新进步。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成启用,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原创舞蹈作品《天鹅湖》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田园音乐节、户外公演秋日序曲、小草音乐节等惠民活动反响热烈。启动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程,持续寻找光明记忆,《岁月祠堂》《沿着茅洲河》被国家图书馆收录馆藏,新增迳口麒麟舞、宋代点茶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公明墟活化利用,完成10间文物本体修缮,举办“遇鉴公明墟”文化艺术集市等活动,焕发百年老墟新活力。体育事业展现新风采。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训练基地落户光明,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红花山体育中心改扩建工程等4个项目主体封顶。新增运动场地42处、室外智能健身设施9处。光明半程马拉松赛、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十大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光明杯”海峡两岸自行车骑行赛、慢速垒球友谊邀请赛成功举办。文旅产业释放新活力。迳口古村、欢乐田园、红木古镇等3个特色景点亮相央视,光明农场大观园获评深圳市优秀科普基地。打造夜间灯光秀、夜色烟火步行街等文旅消费新场景12处。成功举办第十九届文博会光明区分会场活动,推出“光明礼”特色商品名录,开展光明都市田园美好生活节等活动500余场。全年共接待游客751.2万人次,同比增长54.5%。

  (八)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方面:加快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新组建深圳实验光明学校(集团)、深圳小学光明学校(集团)等5个教育集团。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深圳外国语学校合作办学,深外光明学校开学招生;深圳中学光明科学城学校一期建成启用,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贝赛思外国语学校主体完工;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合办中职学校。全力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顺利通过省级实地督导评估。实施教师队伍精准培养计划,新增高级教师54人、中级教师1500余人、幼师244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开发名品课程1513节,教学成果获评市级以上奖项49项。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新增校外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各5处。努力打造平安校园,整改隐患6526宗,成立全市首家区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医疗方面:顺利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中山七院二期加快建设,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竣工验收,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区中心医院二期、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封顶,深圳市逸仙乳腺肿瘤专科医院(暂定名)初步选址光明。承办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光明国际中医药港成为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充分肯定。新建家庭病床891张,新增家庭医生141名,社康服务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住房方面:全年供应居住用地8.7公顷,新开工住房面积11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7个、面积44万平方米,建成房源8065套。全年供应可售型人才房1383套、公租房1430套、保租房4996套。启动2个城中村整治提升试点项目,提供房源1479套。开展自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完成整治管控4122栋。就业方面:举办招聘活动187场,提供就业岗位12.7万个;发放稳就业补贴6352万元,惠及4.8万人。光明科学城人才港正式开园,进驻嘉驰国际、智联招聘等优质人力资源机构18所。“技能光明行动”完成职业培训11万人次,新增市级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载体5家。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服务213场,惠及7347人。养老方面:光明福利院开业运营,新增养老床位377张;公明福利院修缮提升工程竣工。第一批2个嵌入式养老综合体“光明荟”累计接待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全市率先实施家庭病床和家庭养老床位“两床融合”试点,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302户,在28家社康中心开展智慧家庭病床服务。托幼方面:新增托育机构13家、社区托育点2个,新增托位1027个,增长79.6%。成功创建省级儿童友好实践基地1个、市级基地20个、市级儿童友好学校6所。社会保障方面:发放补助资金3500万元,惠及生活困难群众1.5万人。实施“善行光明”救助计划,开展曙光助学、重病救助等公益项目16个。开展“爱在光明·星星启航”夏令营等关爱残疾儿童系列活动,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宣传活动17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案例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帮扶协作方面:全面完成“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31个重点事项和67项重点任务,强化与汕头金平、汕尾城区帮扶协作,大力推动田阳、田林乡村振兴。

  (九)着力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政治建设更加有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组织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完成调研课题25个,检视整改问题401项,解决民生实事261项,切实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新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29份,发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5项。出台行政应诉十二条,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70宗,结案135宗。全年办理完成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199件、政协提案148件。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关切,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572条。成立全市首家公职律师事务所,建成全省首家社区矫正学院。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691场,服务群众超过10万人次。廉政建设不断深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印发《光明区廉洁合规治理及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加强政府采购、小型工程、招投标、国资国企、社区集体“三资”、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管控。制定公职人员政商交往负面清单,进一步明晰政商交往权责边界。坚持过紧日子,持续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全年开展审计项目15个,发现问题212个,上缴及盘活财政资金1.52亿元。

  同时,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双拥、国防动员、人防、国家安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商联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光明区各项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这里,我谨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光明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体量还需加快发展壮大,重点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科研经济新增长点尚需加快培育。二是改革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部分领域的改革步伐不够快、成效不够明显,特别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还没形成示范推广效应,法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扰民、执法扰企、执法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城区品质有待全面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城区面貌尚未完全形成,高端服务业、高品质商业、酒店等配套相对缺乏,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与先进城区相比还有差距,轨道线路和站点偏少,与市中心和区外的联接不够通达,区内交通还存在不少堵点和短板,电动自行车缺乏有效管理,交通安全和智慧管理亟待加强。四是重点领域信访问题仍然突出,涉房地产、劳资等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群众诉求办理成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民生事业发展水平离“七优”目标差距不小,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光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精神和科学氛围还不够凸显。六是政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随着光明快速发展,个别部门和干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有所萌芽,不敢担当、推诿拖拉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迎难而上、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对此,我们必须敢于直面问题,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及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工作安排,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区二届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区委“1 2 3 4”工作体系,大力实施“十大行动”,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以实际行动展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11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运营。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综合粒子设施场平工程,基本建成超算二期,推动鹏城云脑ⅲ、材料科学园开工,同步开展核心技术预研,提前谋划设施联动应用。攻坚完成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院区一体化永久场地土地整备,推动项目全面动工建设,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探索“医教产研”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市药检院光明分院,推动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加快构建实验室体系,支持深圳湾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开展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智能传感、精准医疗等领域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高标准建设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取脑科学、新材料、绿色氢电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推动港澳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光明落地分中心、共建实验室。支持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建设,加快推进深圳理工大学去筹和校区投入运营,开展前沿工程技术创新,加快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支持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材料、智能工程、生物医药等一批优势学科。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建运转”一体化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融资方案修订出台,建立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运营规则,积极争取科学技术部支持开展科研仪器设备类人才评价试点改革,高水平运营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建立“一园一城”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深圳园区光明分园,落地建设香港科学园光明基地,建成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

  大力推进大院大所引进合作。推动建立大院大所市区联动服务工作机制,全流程保障大院大所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发挥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关键作用。支持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探索“高校 社会资本”合作发展模式,催生产业技术变革。支持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开展人形机器人、无人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等装备研发制造和工程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关联产业项目。推动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加快建设。力争引进落地中国计算工程研究院、中国化学大湾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项目5个以上。强化大院大所资源链接合作,开展攻关合作项目10个以上。

  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融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布局,参与“人工合成单细胞生命”“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新承担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专项60个以上,新承担合成生物、脑科学领域市区联动科技专项20个以上。聚焦生命科学领域肿瘤精准诊疗、神经退行性疾病、dna/rna合成、脑图谱解析、基因编辑等方向,新材料领域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5g关键材料等方向,信息领域高端智能计算芯片技术、脑机接口等方向,建立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一领域一清单”发布攻关课题榜单。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规则制定、资产评价、权益分配、成果处置等方面给予科研机构更多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扩大各类研发补助、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覆盖面;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委托开发、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攻克细分领域前沿核心技术。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并于年内试运营,打造自动化生物制造中试放大及药品生产质量gmp认证等六大转化支撑平台。高水平运营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兰兽研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支撑生物科技源头创新和产业转化。推广升级“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布局新材料领域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中试转化基地,打造集成果展示、产品验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广新控股集团加快建设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以上,新增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2家以上,新引育技术经纪人50人以上。

  大力推进创新生态建设。办好第二届光明科学城大会、第三届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大会等科技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会议在光明举办,营造浓厚学术科研氛围,塑造光明科学ip,打造前沿科技交流目的地。继续实施“人才高地计划”,加快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科技型企业家,力争新引进院士团队2支以上,科研人才1000人以上。探索用人单位举荐制、行业专家评议制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深化实施人才无忧系列行动,探索实施人才创新创业、住房多元化保障等政策措施。高水平运营光明科学城人才港,实现“一杯咖啡,办好事情”。加快建设“科学家谷”,力争科学公馆主体完工,科旅之家基础工程开工,早日为科学家提供学术交流合作的高品质配套。成立光明区科学技术协会,依托深圳科技馆(新馆)、大科学装置设施等资源,开展“科学少年营”等系列科普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全域科普教育。持续开展“全国科技周”“青年科学家节”“万名博士聚光明”“智汇光明”“千企万才”等人才活动。

  (二)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启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区规划建设。编制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集中布局重点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研发总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科技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交易等平台资源,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区。突出科技服务平台功能,重点打造全要素多功能综合型科研转化通用平台,吸引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成功转化、走向应用。突破实体界限,搭建虚拟科研网络,充分链接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实现更加高效快捷的交流互通和成果集聚。努力打造前沿技术开放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试验地,加快实现“四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科研经济。

  聚焦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250亿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90亿元以上,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增长15%以上,加快形成符合深圳需求、具有光明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优势,支持华星光电加快打造全球“灯塔工厂”,组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联盟,加快建设高世代面板配套、日东光学偏光片扩产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配套项目,实现产业集群规模2300亿元以上。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二期、飞荣达5g天线振子及散热模组等项目,力争推动欣旺达动力电池及储能总部落地建设,实现产业集群规模1300亿元以上。做大医疗器械产业,争取布局医疗器械医工研发平台,开工建设国药ge医疗影像设备先进制造基地、科曼医疗总部等项目,加快建设兰度高端生物医用材料、亚能帝迈联合生产等项目,实现产业集群规模6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德融宝深圳总部及全球传感器工业竞争力中心落地建设,推动智能传感mems中试平台立项建设,规划建设智能传感器国际研究院、光电异质集成传感器中小试基地,争取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在光明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泰科、霍尼韦尔等头部企业,力争企业总数突破160家,实现产业集群规模15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全国最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培育做优生物医药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银星光明生命健康科技园,完成卫光控股实体化运营,推动卫光生命科学园二期招商运营、三期动工建设,实现产业集群规模35亿元以上。

  着力培育未来产业。依托大科学装置和重点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未来产业,集中打造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恒泰裕·华南医谷、招商局智慧城等特色产业园区,强化空间、技术、数据、服务等配套支持,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合成生物产业,孵化集聚企业120家以上、估值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打造“隐形冠军”“独角兽”后备队,实现集群估值40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发展壮大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动态完善脑科学领域重点企业项目招引清单,孵化引进创新型企业60家以上,实现集群估值80亿元以上,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高标准运营科技金融大厦,继续举办好深圳创投日走进光明、科技金融大会等系列活动,加快兴业银行、康佳资本、弘陶资本等机构落地,全年新增金融机构10家以上。完成光明科学城母基金、科学城种子基金设立并实现市场化运营,推动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3个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鼓励融资模式创新,打造“政策引导 金融产品 综合服务”全过程金融服务链,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孵化贷、研发费用损失险等更多科技金融产品,力争金融业增加值、银行存贷款余额均增长20%以上,努力建设全市科技金融示范区。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出台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高标准打造华强科技生态园等特色产业园,积极推动亿万无线、算能等项目落地,实现软件信息服务业增长20%以上。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行动,支持推动云智科园、美盈森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品牌机构和企业;支持优质制造业企业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用户服务延伸,培育先进制造综合服务提供商10家以上。

  持续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聚焦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大力实施“5 8”连片产业空间攻坚行动,完成长圳社区、长圳茅洲河等片区土地入库,加快实施公明下村、田寮社区通兴路及周边地块、甲子塘社区第二工业区等利益统筹项目,释放产业用地55公顷以上。加快打造白花科创谷半导体、明湖智谷智能传感等6个平方公里级新型产业社区,推动薯田埔、玉律等5个利益统筹项目加快实施,同步完成产业社区规划研究。大力实施“工业上楼”,出台“工业上楼”扶持政策,推动高端新能源及储能产业基地、长兴科技工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供给高品质产业空间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旧工业区综合提升、产业用地提容、产业用房纳管等工作,筹集高标准产业空间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加强产业空间信息化管理,绘制产业空间“一张图”,实现全区574个产业园区动态精准匹配。

  (三)全力支持和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大抓招商引资。落实“产业主管部门 行业主管部门 线索推荐部门 街道”全员招商雁阵体系,开展每月专项招商,举办光明招商大会等活动30场以上,形成招商引资强大合力。聚焦科学城三大方向和“8 5”产业集群实施精准招商,重点引进一批链主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全年新引进企业400家以上,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60家以上,新增纳统产值不少于200亿元。大力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新增“个转企”130家以上、规上企业100家以上、国高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上市企业5家以上。

  精细服务企业。实施高成长性骨干企业“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组建企业服务专业团队,提供全链条全周期专业支持。做优“光明店小二”企服品牌,建立企业诉求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机制,用心用情用力挂点服务企业,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找资金、找空间、找人才”活动160场以上。聚焦多元化、个性化市场需求,创造更多产品应用场景,帮助企业更加便捷高效打开市场。深化“光明政帮办”“拿地即开工”“区域环评”等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集约式、全链条政务服务。推广“园长制”“小分格”等基层抓经济举措,精细化开展服务保障和执法检查。优化升级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更多服务事项一键速查、一次提交、一窗办理。

  优化营商环境。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推出更多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精准智享,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出台法律服务业支持政策,推动法律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门户网站,深化与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合作,持续完善专利预审、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服务。加快建设深圳公共信用中心光明分中心、区公共信用信息和服务平台,打造广东省信用区。规范化建设企业执法智慧监督平台,持续提升涉企监管执法水平。建设企业家交流服务中心,举办政企交流活动,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良好氛围,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四)全力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切实抓好头号工程。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加强统筹谋划和总体规划,完善指挥部调度体系,制定出台2024年度重点工程任务和具体举措清单,加快打造东周社区、新羌社区等一批“百千万工程”示范社区,努力争创全省典型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广泛汇聚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企业、群团、社会组织、专家智库等各方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推共促“百千万工程”的良好局面。

  积极做好对口帮扶。扎实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启动汕头金平、汕尾城区“飞地”园区建设,引进联东u谷等优质园区运营商,联合招引产业项目5个以上,加快城区捷胜集贸市场、中心小学教学楼扩建等民生项目建设,推动金平(光明)科创孵化中心、城区创新岛(光明)“反向飞地”园区建成运营。认真落实与田林、田阳东西部协作任务,持续开展干部挂点、医师下乡、教师支教等交流协作,举办招聘会4场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帮助引进培育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辖区企业结合当地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项目3个以上,办好乡村振兴消费帮扶系列活动。继续做好西藏察隅县对口支援。

  积极推动“三大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不少于4000套,建成不少于4000套,供应不少于4000套。坚持“拆、治、兴”并举,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实施羌下旧村、合水口2个拆除新建类项目,新开工红星村、瓦窑头村等6个整治提升类项目,完成圳美华侨新村等4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自建房专项整治。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做好统筹规划、集约建设,新增设施2处以上。

  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监管,优化升级资产监管平台和财务监控平台。加快盘活集体资产,推动区属国企、民营企业和社区股份公司多方参与的产业发展壹号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加强集体产业空间高效利用,支持社区股份公司与国企合作开发社区征返地、留用地等集体用地,加快薯田埔、根竹园留用地开发建设,打造东坑、塘家“工业上楼”等一批合作示范项目。

  积极发展科技农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基本农田改造提升,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亩以上。支持光明海吉星“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流程溯源管理,谋划建设大湾区农产品国际供应链运营中心。推动公明腊肠、光明乳鸽、晨光牛奶等传统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传统优秀农产品“光明优品”企业品牌,规划建设食品特色产业园。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创新型农业企业2家以上。

  (五)全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打造高质量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大力提升城区综合品质。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0亿元以上、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40亿元以上。加快完善高端商业、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大力支持凤凰城站商圈高端化发展,推动星河cococity、光明温德姆酒店等商业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进山姆会员店、开市客、盒马等高端零售品牌,加快打造“虹桥1958”、长圳“夜市一条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坚持“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理念,加快完善展会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国际会议中心,实施光明大街等3个以上重点区域“第六立面”改造提升,全面加强城中村、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城区风貌品质。多维度提高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加快打造人本友好型国际创享社区、青年发展型城区,推进环中山大学国际创新街区建设;加快公共场所及设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让国际友人在光明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大力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出台实施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高质量高颜值推进3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动光明中心区建设,稳定光明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科学公园等地标项目,启动“科学方舟”土地整备工作,有序推进楼村第一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狮山工业园土地整备利益统筹等项目实施,启动楼村旧村综合改造提升和光明糖厂活化利用规划研究,持续提升中心区居住及商业配套建设品质,高标准打造“科学环廊”,谋划科学与科技服务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加速形成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一流中央商务区。全力推动光明云谷加快建设,优化提升片区整体规划,明确空间、产业、研发、配套服务功能总体布局和分期实施路径;完成圳美三路等土地整备项目,移交入库20公顷;加快完善片区景观、慢行系统、商业配套。加快光明云谷(二期)开发建设,推动广业工业园二期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合成生物产业专业化园区建设,增强光明湖生命科技总部经济集聚区承载力,加快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科研经济示范区。全速推进明湖智谷开发,加快推进一期产业、居住、交通功能板块建设,开工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完成凤凰文体公园前期工作;推动二期产业地块全面开工建设;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总体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先行区。

  大力提升综合交通功能。加快推动13号线二期(北延)和6号线支线二期建设,力争18号线光明段、29号线北延段、6号线支线南延段纳入全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修编。提升光明城站枢纽功能,积极承接深圳北站疏解客流,稳步有序增加经停线路和班次。加快建设“城市候机楼”,重新开通机场到光明的快速巴士专线。推动光明—松山湖科学城通道开工建设,启动公常路—公明北环全线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光明科学城北部快速化通道。加快龙大高速光侨立交主体施工,推动龙大高速市政化工程二期、外环高速白花立交开工建设。全力推进通兴路(西环路—光侨路)建设攻坚,打通西部组团生活性主干道。畅通内部交通循环,新增立项道路30条、开工18条、完工20条以上,打通断头路7条,完成道路慢行系统改造14条。开工建设公明综合车场,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新建改造公交候车亭20座以上。加大停车泊位建设力度,多措并举盘活利用各类空地、停车场,建成立体停车库3座以上,新增面向社会开放的停车位8000个以上,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区160处以上,努力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

  大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先锋城区,依托全市cim平台光明分平台,重点构建3大重点片区全覆盖的全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积极推动bim技术深度广泛应用,新增一批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极速宽带先锋城区,新建改造5g基站800个以上,新增千兆宽带家庭用户5万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区,积极争取国家算力总调度中心、国家级人工智能训练场地落户,新增一批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场景。做强“数治光明”品牌,进一步健全大数据和数字标识相融合的数据治理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全要素数字化,建设“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同”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提高面向市民群众、面向企业、面向政府内部运作等三大领域的协同水平。

  大力推进韧性城区建设。继续实施电网扩容提质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坚强可靠输配电网,新建关键电缆通道20公里以上,基本完成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工程。加快推进燃气调压站及次高压支线建设,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道5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2万户。加快实施老旧供排水管网改造,完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分干线铁坑分水口等工程,完成1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巡查维护、隐患排查,规划建设超大型地下雨水调蓄空间,高标准打造海绵城市典范项目8个以上。积极推动雨水、再生水循环利用,全域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前瞻谋划在光明科学城范围内布局建设超大城市地基遥感观测基地,提高极端天气精准预报和应急响应能力。

  (六)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光明

  着力打造绿色田园都市。加快实施“山水连城”计划,新建绿道碧道20公里以上,贯通145公里远足径郊野径,打造骑行径示范段12公里、高品质林荫道17条,完成“五园连通”示范段工程;挖掘茅洲河—明湖—五指耙区段等大型公共空间,高品质谋划“山水t台”,打造环光明科学城生态游憩绿脊、亲水活力休闲带。持续推进“公园里的光明”建设,新建石榴籽公园等精品项目;高水平打造“fine光明”公园生活品牌,推出新城公园花田喜“市”、科学公园大湾区科技节等公园活动76场以上。探索生态环境导向发展(eod)模式试点,争取纳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完成茅洲河中央水岸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并启动实施,加快打造湾区水岸新名片、光明城市新客厅。

  积极稳妥推进节能降碳。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努力创建国家级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持续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3.7万千瓦以上。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光明燃机电厂一期全部投产,新增气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谋划打造新的近零能耗建筑项目,加快实施4个超低能耗建筑,新增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150万平方米。落实“超充之城”建设要求,积极推动光储超充、无线充电等技术示范应用,试点打造“光储充检一体化”智慧驿站,新建充电桩2000个、超充站66座、综合能源补给站1座、车网互动(v2g)示范站4座。积极对接全市光储充放一张网和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建设,有序推动能源电力设施资源全量接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倡导绿色出行,促进运输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生态友好、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出行系统。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微克行动”,强力开展工地、道路、泥头车、建废处理场4大类污染源分类整治,推进工业企业vocs深度治理,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力争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18.6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年平均浓度降至144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53天。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一体推进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稳定达标,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65个,进一步提升地表水质断面优良比例。扎实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宁静城市”建设,集中治理噪声扰民问题,保持声环境功能区全天候达标。加强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高效运行光明环境园,加快建设光明能源生态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一批“百分百行动”示范社区。

  (七)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快打造现代城市文明新风貌

  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弘扬特区精神,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新增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全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500场以上,持续打造“文明大讲堂”等特色品牌,实施文明创建痛点堵点攻坚项目6个以上。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品牌化水平,开展志愿服务3万场以上,努力创建“志愿者之区”。

  丰富优质文化供给。继续办好光鸣艺术节、首演在光明等品牌活动,持续开展“乐享艺术生活”“光明剧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精品剧目展演100场以上、惠民文化活动3000场以上。办好田园音乐节、户外公演等特色活动,聚力打造户外艺术创意区。修订文化产业扶持系列政策,支持影视、动漫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影视科技基地。实施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程,完成公明墟文脉梳理工作,办好烙画艺术节、光明非遗艺术节等特色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开发国潮文创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建特色体育品牌。践行“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理念,全力做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光明赛区筹备工作,加快推动场馆建设和周边环境提升,基本建成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启用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建成竞速小轮车、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场地。大力发展足球、羽毛球运动,规划建设足球特色街区和羽毛球运动中心,积极创建户外运动之区。加快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建成启用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玉塘文体中心,加快马田文体中心立项。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室外智能健身设施5处以上,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及公益培训活动100场以上,基本建成“10分钟健身圈”。谋划举办自行车、赛艇、马术等多层次户外精品赛事,培育光明科学城赛事品牌。

  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整体推进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规划建设,加快迳口、合水口等古村落改造复兴,深化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规划设计,提升虹桥公园、欢乐田园等热门景点周边环境品质和服务配套,鼓励发展露营、房车、研学、城市漫步等新兴业态,努力打造具有光明特色的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支持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平台化运作 产业化布局”发展,推动影视拍摄、直播、演艺经济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影视产业基地。持续办好缤纷生活节等“四季”系列文旅活动,运营“光明礼”品牌,推出“畅享光明”“欢乐购”“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高标准建设运营“汽车城cc park”,新引进商业品牌20个以上,推动汽车城销售额突破75亿元。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幸福新标杆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大力支持深中、深实验、深外、深小、市教科院等辖区合办学校高水平办学。进一步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争取与港中文、北理莫、深高等名校合作办学。新改扩建中小学校7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18万座。新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890座。加快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永久校区,推动区属中职学校、贝赛思外国语学校启动招生。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树立教育评价正确导向,培育优质教育品牌,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争创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创建市级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教育“双示范区”。持续开展“卓越锻造计划”“薪火·pick up”等系列行动,着力培养一批名校长、名园长、名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开展全区中小学食堂提升行动,实现校内供餐服务全覆盖,全面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加强校园安全监管,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高水平建设健康光明。全力打造深圳国际医疗城核心承载区,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力争中山七院二期主体封顶,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上半年开业运营,区人民医院新院区主体基本建成,开工建设玉塘社区医院,大力提升社康中心诊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深圳医学科学院带动作用,搭建医疗机构合作交流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全链条,探索现代医学科研教学体系,加快培育优势临床学科群。支持中山七院做强国际医疗中心、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设国际中医医疗部、区人民医院通过“国际版三甲医院”评审。支持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院内制剂中心,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推动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整合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居民健康状况等数据资源,建设健康管理智慧平台,为全体居民提供从生育到临终的全周期、精细化、高水平健康服务保障。

  全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就业优先,深入开展春暖光明、追梦光明、技能光明等就业品牌服务,开发安置类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组织招聘活动70场以上,发布招聘岗位5万个以上,持续引进培养技能人才。拓宽普惠婴幼儿托育服务,新增托位1400个以上。实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计划,开展“光明有我·童护未来”等主题活动25场以上,开工建设区级儿童公园,努力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区。推动城区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构建“社区—居家—机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新建2个以上“光明荟”社区养老项目,加快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和救助。

  全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全国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控体系,抓实抓好房地产、教育学位、劳资纠纷、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做深做实基层治理“小分格”,构建“500米群众诉求服务圈”,搭建“调援裁诉”一体化服务平台,完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深入推进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持续优化区级民意速办平台,完成与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智慧巡检系统、企业服务门户等平台功能整合,实现基层治理事项自动识别、统一处置、智能回访。认真抓好“形式办结”问题整改,持续完善类案办理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群众诉求真办结、真解决。

  全力打造平安光明。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建筑施工、燃气、自建房、危化品、消防、城中村等重点领域监管,落实落细各项安全生产措施。下大气力强化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推进“机非分离”,进一步保障非机动车通行路权,全年新增“机非共板”等非机动车道100公里以上。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

  各位代表,区政府初步拟定了今年10大类43项154件民生实事,涵盖教育、交通、医疗、住房等群众普遍关注领域,请大会予以审议并票决,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同时,我们将聚焦强政治、重法纪、勇担当、抓落实,驰而不息强化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一是强政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重法纪,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大力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纠“四风”、树新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织密织牢制度笼子,重点推进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廉洁合规治理及管控体系建设。三是勇担当,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增强“功成不必在我,干事必定有我”的主人翁意识和“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为民情怀,敢担当善作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担当,为光明的发展和未来担当。四是抓落实,强化真抓实干导向,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全面提振“争一流、干第一”的精气神,让紧抓快办、苦干实干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挑战与机遇并存,光明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大使命。这既是区域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光明人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有倍加珍惜机遇、勇于担当作为、敢于迎难而上,才能创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

  各位代表、同志们!“路就在脚下,光明就在前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赶超奔跑、追求卓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深圳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名词解释

  1.“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企业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规定。

  2.pct国际专利:指于1970年签订的在专利领域进行合作的国际性条约,于1978年生效。该条约提供了关于在缔约国申请专利的统一程序。

  3.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4.技术经纪人:指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并取得合理佣金的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5.reits:即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指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交易,通过证券化方式将具有持续、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资产或权益,转化为流动性较强的、可上市交易的标准化、权益型金融产品,其实质是成熟基础设施项目的上市。

  6.“5 8”连片产业用地:为有效增加产业用地收储,计划分梯度推进13片连片产业用地二次开发。“5”即5片近期攻坚实施的连片产业用地;“8”即8片需加强规划统筹研究的连片产业用地。

  7.产业社区:指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8.工业上楼:指将重量较轻、工作产生震动小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迁移至高层生产,挖掘存量空间潜力。

  9.建设用地分层设权:指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通过立体确权厘清地下空间边界关系,整体规划设计、供应交通枢纽和上盖物业用地,实现高度复合集约利用。

  10.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1.cim:即城市信息模型,是指对城市物质空间对象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数字三维模型为载体,关联社会实体、建设行为、监测感知等相关信息,构建形成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12.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

  13.“山水连城”综合规划:是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一部分,整合光明山水林田湖优势,联通山脊翠脉、绿道、河流碧道和公园,让自然生态资源“串珠成链”。

  14.“五园连通”示范项目:核心链接“五园一水”,重点串联开明公园、新城公园、明心园、竹韵公园、虹桥公园五园,以及东坑水碧道贯通,实现虹桥公园一抹飞虹串产城。

  15.“树木银行”:通过“存、储、取、贷”四大功能,“周转利用”和“一次性迁移”两种方式,一体化、全局化、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智慧化六项措施,实现“迁的进来、用的出去、树木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构建树木迁移全过程服务。

  16.vocs:即挥发性有机物,是pm2.5和臭氧的前体物,通过控制vocs,可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重要意义。

  17.十大体育赛事:依托光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按照“赛事牵引、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原则,策划十大项体育赛事活动,打造户外运动之区。包括itf国际网球大师赛、深圳光明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深圳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深圳光明茅洲河城市赛艇挑战赛、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深圳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马术邀请赛、“光明速度”攀岩速度争霸赛、“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深圳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深圳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羽毛球、足球)。

  18.“两床融合”:通过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之间的转介、融合和衔接,整合医疗保险、适老化改造、福彩公益金、智慧养老四根支柱,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养老服务及医疗服务。

  19.社区集体“三资”:指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

  20.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

  21.“十大行动”:区二届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的十项部署,包括创新能级提升行动、核心技术引领行动、创新服务提效行动、科学赋能行动、转化体系培育行动、科技金融支撑行动、产业集群加速行动、青年人才引育行动、创新人才激励行动、科学趣城建设行动。

  22.灯塔工厂:指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选出的数字化制造与全球化4.0的示范者,评判标准为是否具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所有必备特征,包括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分析、5g等技术。

  23.mems:即微机电系统,也叫做微电子机械系统、微系统、微机械等,指尺寸在几毫米乃至更小的高科技装置。

  24.知识产权质押贷:指企业通过将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主要质押物,从银行获得的贷款。

  25.科技孵化贷:指一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合作银行获得贷款后产生的实际支出利息可根据政策进行补贴。

  26.研发费用损失险:指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的科技项目由于研发不确定性无法按照立项合同或销售合同中的时间约定按时完成时,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被保险人损失的研发费用。

  27.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即凤凰、马田、玉塘、公明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

  28.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即光明湖生命科技总部经济集聚区、光明凤凰城国际研发及先进制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光明中心区科学与科技服务业总部经济集聚区。

  29.“8 5”产业集群:指光明区重点发展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5大未来产业,具体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共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合成生物、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共5大未来产业集群。

  30.区域环评:即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的简称,是指由区政府组织,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核心,以深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内容,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区域评价单元,对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提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要求,指导区域空间合理开发的方法与制度。

  31.“飞地”园区:园区建设的投资主体分属于两个不同行政区划的政府,由点对点的企业转移转变为区对区的产业转移,由单纯的资金承接转变为管理与项目的复合承接,项目投产后的产值指标、税收由园区所在地城市与投资城市共享。

  32.“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指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平时使用和应急使用有机结合,打造一个既具备日常运营功能,又具备应急响应能力的基础设施系统。

  33.新型基础设施:指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34.“第六立面”:指的是人们在可达的较高视点,如山体、高层建筑和飞机起降区等,俯瞰城市时可感知的城市风貌。

  35.“数治光明”品牌:指基于 bim/cim 技术的大数据、物联感知、视频共享、块数据、人工智能等共用能力建设,强化数据治理和融合应用,形成全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统一数字底座。

  36.“山水t台”:以明湖绿廊为核心,串联五指耙山廊和茅洲河碧道,结合山水、田园、文艺、都市等主题素材,高品质谋划与打造光明800公顷生态人文“山水t台”。

  37.“fine光明”公园生活品牌:以增强市民游客消费体验为出发点,打造“fine光明”公园生活品牌,推动“公园 产业 商业 文旅”融合发展。

  38.eod:即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39.v2g:也称车网互动,指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车内电池)通过充放电装置与电网之间的能量和信息交互,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两个方向。

  40.“碳达峰”十大行动:市政府印发《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共涉及十方面具体工作,统称“碳达峰十大行动”,包括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绿色低碳行动、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科技赋能碳达峰行动、市场助力碳达峰行动、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

  41.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42.“调援裁诉”一体化服务平台:集调解、法律援助、仲裁、司法诉讼等服务于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1130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