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加强化改革开放驱动,聚集高质量发展势能。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推动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释放改革牵引力。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管委会 公司”等运营模式,有序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提升开发区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国有企业现代化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形成“功能明确、主业清晰、板块协同、结构合理”的国有企业新格局。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职业技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扎实开展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统筹推进政府机构、金融体制、行政执法体制等其他重点领域改革,以高水平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激活创新驱动力。高水平推进质量强市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夯实创新基础,增添发展动力。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6条重点产业链精准部署创新链。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开展“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体检”,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支持赣锋合作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赛维优化重组国家科技平台、中国有研集团国家级科研平台分中心和中南大学锂电研发机构等落户,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三年行动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成长企业7家以上,推动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22%。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大力推广“研发飞地”“科创飞地”模式,确保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5%。
提升环境吸引力。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稳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加快电子证照一体化便利化应用改革全国试点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巩固“一业一查一码”跨部门综合监管新模式改革成效,推行市场经营活动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制和“首违不罚”清单,为企业减负增效。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举措,及时兑现各类惠企政策,升级打造政企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余留余创新创业。
增强开放竞争力。积极对接共建“一带一路”,鼓励新钢、赣锋等龙头企业“走出去”,参与并购重组,主动拓展rcep、南美等新兴市场。聚焦服务企业拓展国际交往合作,精准开展国际友城建设,全力保障企业海外投资合法权益。统筹推进中国(新余)跨境电商综试区和赣西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完成京东5g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持续做大开放平台。重点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西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努力打造产业备份基地。深度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赣西城市群发展大格局,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互通和产业互补。加快推进沪昆高速、樟吉高速改扩建、分宜通用机场等工程建设,构建便捷立体开放通道。
(四)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围绕“示范建设高铁新区、融合发展高新片区、优化提升城北片区、改造完善城南片区、保护利用生态片区”,科学编制高铁新区城市设计、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完整居住社区规划等城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高铁新区开发建设步伐。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安排21个市本级城建项目,总投资8.5亿元。聚焦畅通城市“动脉血管”,改造提升仙来大道等主次干道,打造一批“文明示范路”,持续提升城市便利度;聚焦涵养城市“颜值气质”,特色化改造湿地公园等市民公园,高质量打造一批街头绿地、口袋公园,持续提升城市宜居度;聚焦改善城市“人居风貌”,稳步推进81个老旧小区和老西街等城中村改造,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统筹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县、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做好控烟、健康教育促进、健康影响评价、病媒生物防制等工作,持续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面和总产量、生猪出栏量、新改建高标准农田及设施蔬菜面积等完成省下达任务。深化实施“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以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和发展农业,围绕良种培育、基地建设、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绿色循环、农业装备、乡村旅游八个重点领域,全面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扮靓村容镇貌。深入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加快推进渝钤大道建设,提质升级“四好农村路”,打造城区与乡镇、乡镇与乡村末端“1小时交通圈”,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平台,构建一体化城乡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设施共建共享,推动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
(五)更加突出美丽新余建设,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大力度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余。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进新钢水环境治理、两江两区水生态环境治理、高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坚决落实河湖长制、排口长制,加强各断面汛期污染溯源排查整治,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重点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绿色升级和超低排放改造,强化“四尘”“三烟”“三气”防治,保持空气质量稳定向好。深入推进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扎实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切实保障土壤安全。纵深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严惩重罚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