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12月21日在沈北新区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沈北新区人民政府区长 于胜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沈北新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锚定“生态沈北、活力新区”城市定位,团结拼搏、埋头苦干,深入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奋力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取得首战告捷。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3%,税收收入增长28.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和8.5%,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发展能级蓄势上升
空间格局全面拉开。“一区三城五园”【1】拔节起势,千亿级“五大片区”【2】全球发布,双向奔赴打造央地合作新样板。全域生态文旅示范区铿锵起步,辽河七星山文体旅片区总体规划全面完成,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街道等多项评选榜上有名。沈阳航空航天城列为辽宁省重点项目,沈飞局部搬迁正式通过国家审批,实现历史性突破,航空配套产业园核心区重大项目拔地而起,处处塔吊林立、灯火通明。先进制造产业园“筑巢引凤”跑出智造产业发展加速度。沈北大学城创新空间持续拓展,数字汇客厅等重点项目盛大启动,云汉数字小镇已具雏形,生命健康产业园高起点完成规划布局,科教融合园成为全市科创战略有力支点。沈北食品城金字招牌成色更足,“沈北好贺儿”亮相上海进博会,东北亚食品产业人才交流论坛成功举办,全省预制菜产业协会落户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
投资结构全面优化。曼德电子、天晴无人机等221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签约,普惠航空、寒鲜食品等118个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地,国综绿能百亿级产业基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全年开复工市级重点项目333个。基础设施、工业、房地产投资比例优化为25:39:36,摆脱了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投资质效大幅提升。
市场活力全面激发。出让土地20宗、4155亩,均排全市第一。新增减税降费20.7亿元,助力82家企业融资14亿元,化解制约企业发展难题139个,燕京啤酒、益海嘉里等27家规上企业增资扩产。全年新设市场主体1.97万户、增长40.9%,企业占比27.4%。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度不断提升,投资者用实际行动向沈北投下了信任票。
(二)坚持协同发力,产业转型蹄疾步稳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农业“强芯”工程捷报频传,辉山乳业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东亚种业获批“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谷雨种业领军中国番茄种源高端市场。“清水大米”地理标志【3】用标企业扩容至14家,国字菜篮子等4家企业上榜省知名农产品,苍达粮油成为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万盈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获评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奖,伊利乳业荣获国家级龙头企业,禾丰股份荣膺“2023全国质量标杆奖”。
现代工业提质增效。全省储能产业大会在我区隆重召开,引进南源储能、泊肃叶科技等储能项目18个。格林生物建成亚洲最先进的眼药生产基地,依生生物治疗性狂犬疫苗全球首创,全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9.5%。沈飞复材和钛合金项目加快建设,西子航空、沈飞线束等9家航空配套企业正式投产,全区航空航天领域科研生产单位达到84家。德恒装备、帝信科技荣获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华铁异型材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5家、“专精特新”【4】中小企业2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
现代服务业提速壮大。新入库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5家、增长45.5%,全年营业收入15.2亿元、增长14.3%,亚特重型、东海包装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寻味环球一号、闲来吾市晋升省级特色街区,点燃城市“烟火气”。吾悦、万达、尚柏奥莱三大商业综合体强势崛起,年客流突破1500万人次。举办春秋两季房交会,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125万平方米,排名全市第二。花海、彦南音乐节震撼开唱,蒲河半马燃动夏日激情,稻梦冰雪畅享冬日暖阳,七星湖、海蓝星、光大环保晋升国家aaa级景区,全年重点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3%,再创历史新高。
(三)坚持革故鼎新,发展动能强劲有力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5】持续深化,3029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动态监管,1030项依申请事项网办率达到98.4%。“12345热线”进社区零距离问需于民,“十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高频事项“家门口”就可办理,“清风护航站”运行监管模式在全省推广。
重点改革深化提升。辉山经开区改革实现人员向一线倾斜、力量向一线集中,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人员比例由66%增加到87%。街道改革纵深推进,经济职能更加突出。国有企业结构持续优化,主责主业更为聚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稳慎推进,“1 4”【6】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制定出台37项农村宅基地改革制度,“代收代储”【7】认定标准东北首创。
开放合作强化拓展。沈阳中俄白国际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rcep【8】国家与欧洲国家转口贸易班列在我区首发,成功开辟东盟国家经沈阳到欧洲的国际货运新通道。辉山经开区与西安等地经开区合作共建务实深化,与法库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衔接。走进北京中关村“双招双引”【9】大会成功举办,京沈合作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