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级不高、吸引力不足,在城镇化、一体化发展中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区位条件对宣州区可谓双刃剑,“十四五”期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综合交通、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极有可能造成农村人口加速外流,本地发展受限、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同时与沪苏浙发达城市相比,宣州区财力有限,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面可提供的政策支持与周边区县比较并无优势,部分村(社区)干部受文化、年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领导班子整体战斗力不强,经验不足、能力缺乏。

  资源要素约束、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发展不持续、不平衡的局面可能长期存在。宣州区经济体量不大、城市能级不高,且“小城市、大农村”特征明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能力有限,发展中存在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先城市、后农村的问题。一些村资源、资产匮乏,交通不便,地理条件较差,使得项目落地难、实施难,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受到规划、土地性质等限制,村级集体资产难以用于抵押贷款,导致缺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

  三、“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夯实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生态性功能,推动农业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以更强的决心、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力度,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障供给和促进转型相结合。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强化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创新完善农企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统筹协调和市场配置相结合。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内部协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内部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农业补短板,大力发展主体协同、产业融合、区域统筹,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坚持自主提升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更多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激活农村土地等要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摆脱依赖要素投入推动增长的路径依赖,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制约环节,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注重现代种业发展,重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培植发展新动力上赢得先机。充分把握大市场、大交通、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大农业开放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协作,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坚持效益优先和持续发展相结合。始终把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目标,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创新企业经营理念、引进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强化新型农业技术的使用,降本节耗,提高效益。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准,优化生产力布局,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目标。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和增进农民权益作为根本,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松动等底线,严守农村生态环境、耕地面积和质量、粮食安全等红线。

  坚持深化改革与公平共享相结合。着力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加快推动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多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增强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推进农民创新创业,加快“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普遍提升,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围绕“后花园、主厨房、游憩地”三大定位和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农业产业强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总目标,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借力区域一体化、产业融合、数字智慧战略机遇,依托国家级宣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宣州区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行动计划,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农村综合竞争力。到2025年,全区构建起更加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具实力的生产体系、更有活力的经营体系,实现生产基地稳固、加工提档升级、销售渠道通畅,完成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强区的内涵提升。力争到2025年,重点培育家禽、水产2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茶叶、蔬菜、粮油、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宣州区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5个。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2.5%,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200亿,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建成长三角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多元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

  ——综合生产能力量质提升。以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特色蔬果、生态家禽、健康水产、绿色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0万亩。建成优质家禽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示范养殖面积2000亩,推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家禽主导产业产值每年增长10%以上,打造成为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打造万亩蟹苗基地、万亩河蟹基地、万亩青虾基地。围绕虾稻、果蔬、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实施精品提升行动,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基地20万亩、特色茶叶基地8万亩。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者主体责任,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力争通过示范创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新发展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6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