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绿色稻麦产业

  持续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全覆盖,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产销衔接,鼓励实行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打造高标准示范载体,提高区域公共品牌龙头带动作用和绿色高质高效、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加快绿色发展,重点推广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小麦机械均匀播种技术和稻麦药肥控减及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到“十四五”末,全区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93万亩次以上,总产46.3万吨以上,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粮食结构明显优化,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放大“姜堰大米”品牌效益。

  2. 精品果蔬产业

  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抓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高端、高价的品种更新与引进,加快经营模式创新,实现产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高值化与品牌化,到2025年,全区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30万亩次,总产70万吨,总产值突破20亿元。引进、试种并成功推广国内外名特优品种30个以上,主要为优质绿叶蔬菜、精品茄果类蔬菜、高档瓜豆类蔬菜、保健与功能性蔬菜和精品应时鲜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与新农机,全面推行精品果蔬标准化生产,提高果蔬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大力建设冷链储运系统,扩大净菜、小包装加工、冷藏果蔬的比重,积极发展同苏南、上海城市市场、连锁超市的果蔬配送服务。

  3. 特色水产产业

  坚持“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全面完成高标准鱼池建设,养殖尾水基本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25年,淡水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溱湖簖蟹养殖规模达到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4万吨,优质水产品养殖占比90%以上。主要养殖品种包括溱湖簖蟹,以及优质鱼类(如四大家鱼、鳜鱼、乌鳢、黄颡鱼、异育银鲫等)和优质虾类。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建立水环境监测和病害防控体系,完善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机制,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和智慧渔业。完善溱湖簖蟹品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品牌准入备案、全程溯源管控、标识准出管理、公众服务及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信息系统,提高溱湖簖蟹品牌溢价。

  4. 优质畜禽产业

  大力扶持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紧密合作,通过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技术共享等方式,形成稳定的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多元化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畜牧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撑水平。到2025年,生猪存栏18万头、出栏30万头,存栏蛋鸡300万只,出栏肉鸡700万只,奶牛存栏3000头,肉蛋奶总产达到10万吨,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和应急体系,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完善畜禽养殖保险和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到2025年,实现动物应免尽免、群体免疫密度达95%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

  5. 乡土特色产业

  深入挖掘和拓展乡土特色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建设一批乡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乡土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实施“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培育计划,系统规划,找准发展定位,构筑乡土特色品牌培育体系,扶持乡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里下河地区发展以生态菌菇、溱湖菱角、娄庄草莓、淤溪面塑等为代表的乡土产业,通南地区扶持发展以大安芦笋、梁徐牛肉、蒋垛猪头肉、大伦羊肉、顾高瓜果等为特色的乡土产业,合理提高乡土特色产业规模和新品种覆盖率,提高乡土特色产品品质。引进和上争一批与本土特色产业契合度高、附加值强的农业项目,重点培育壮大“生态菌菇”“溱湖八鲜”两大乡土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生态菌菇”和“溱湖八鲜”两大产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产销规模分别达亿元、十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三)做强农业产业链条

  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招引培育新一批三产融合发展龙头企业。

  1. 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产业

  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体,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稻麦、畜禽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突出集群成链,做大做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做强里下河地区米制品、果蔬深加工及通南地区米制品、面制品、休闲畜禽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基地。物流产业以曹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桥头食用菌批发市场、白米蔬菜集散中心等为主体,建成本地优质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与集散网络。到202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保有量达50家以上;新组建5家以上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联结紧密、资源共享、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独立经营、共享发展的整体。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好农村电商特色发展体系,以省级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电商平台为核心,建设姜堰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依托全国各地姜堰商会建设姜堰异地商会农副产品销售平台线上销售网络,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实现全区电子商务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不断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的影响力,大力推动建设集乡村民宿、农耕文化、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完善“一核两片区、全域多节点”的发展格局。围绕溱湖周边古镇人文、自然资源、田园风光和湿地公园等优势,完善全域旅游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构建“文化旅游、颐养度假、活力发展、乡村旅游”四大载体,做足“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美食”文章,打造溱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核心区。充分挖掘里下河水乡优势,融合溱湖湿地、溱潼古镇、潼享田园、小杨人家等元素,重点发展农事体验、田园风光、民宿、科普拓展、亲子游项目,建设全省知名的融合发展型特色田园乡村溱湖示范片区。充分依托新四军革命纪念馆曲江楼、蒋垛苏维埃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休闲农业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建设一批红色田园乡村,发展特色田园乡村高沙土示范片区。大力推动建设河横村、湖南村、小杨村、周庄村、西陈庄、洲南村、冯庄村等集乡村民宿、农耕文化、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城郊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继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到2025年,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休闲观光农业年总收入突破40亿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2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