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应急管理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提质增效,高质量建设全县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重要和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县委和县政府具体部署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漳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诏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诏安县“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述了“十四五”期间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制定实施应急管理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应急厅、市应急局的指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应急管理改革事业加快落实,推动我县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有效落实和有关重点工作的开展,为我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全面推进

  1.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完成我县应急管理机构改革,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职能完成划转,机构运转总体有序,有效促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贯通。做好机构改革期间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了以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为主要任务的多职能、大应急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2.应急救援能力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县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强化监测预警,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统筹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的应急体系范畴,构建以消防救援为主力、驻地部队为后援、社会应急救援机动力量为补充的应急力量体系。

  3.应急协调指挥能力显著提高。调整充实了县减灾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抗震救灾指挥部暨防震减灾联席会议、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组成单位和人员,进一步完善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不断摸清并掌握了应急物资储备现状,推进物资储备管理规范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1.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逐步健全。出台《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诏安县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全覆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制定《企业落实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和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在企业深入落实,有力有效地遏制了生产安全事故。

  2.安全生产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监管执法进一步加强,出台《诏安县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更加规范。

  3.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初步建立。出台《诏安县实施遏制一般及以上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方案》《诏安县安全风险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源头管控、分级分类管控、信息化平台管控三个方面做实做细重大风险管控,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4.安全文化教育成效明显。组建安全文化宣传矩阵,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工作。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五进”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抓牢重要时间节点宣传,发挥主流媒体安全生产新闻宣传的主导作用,宣传诏安应急管理工作最新动态、传递应急管理声音、展示应急队伍新形象,为群众提供相关政策法规知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信息,提升群众安全意识。

  (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

  1.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断完善。有效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立“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灾害救助机制。

  2.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防洪防潮保障、水资源安全保障、山洪与地质灾害防治、海洋渔业防灾、林业防灾、气象预警防灾、防震减灾和应急指挥救援等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

  3.自然灾害避灾点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建成自然灾害避灾点283个,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海陆一体化气象监测网络初步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将为我县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强大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诏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处突能力、监测与预警、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等各环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为全面构建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利契机。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对加快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改造升级,提升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管控水平、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新机遇。四是“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领域深化改革创设的体制机制、激发的人力资本和累积的创新要素,为我县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二)面临挑战

  我县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应急管理体系基础弱,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1.应急管理方面: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统”与“分”、“防”与“救”的职责分工仍不够清晰,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顺畅,应急管理工作形势更加复杂,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基础弱、底子薄问题比较突出,应急管理信息化手段比较落后,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高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安全生产方面: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与建设行为依然存在;区域性安全风险依然较高,工业园区、高速铁路、道路交通、超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大;基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力量较为薄弱,与点多面广量大、专业性强的综合执法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3.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技术标准及应急物资储备指导性目录与标准亟需加快制定,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信息化、智能化亟待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有待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有待加快推进,事故灾害医疗应急救援和救助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以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应急管理整体能力为目标,以化解安全风险和筑牢发展基础为重点,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风险防范、综合支撑、应急处置等能力建设,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为加快诏安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富美新诏安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坚决落实责任制,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坚持政府主导、依法管理。坚持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健全完善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四)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围绕“全灾种、大应急”救援处置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化“互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抓总综合优势、各有关部门专业优势,以及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灵活优势,统筹协调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布局,坚持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强化灾害全链条管理,推动形成设施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大安全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县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持续管控,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一般以上事故持续减少,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应急管理能力水平跨上新台阶。

  诏安县“十四五”应急管理核心控制指标表

  序号 指标内容 2020年

  基数 2025年

  目标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4 下降15% 约束性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0起 约束性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13 下降33%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20% 约束性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1%) 预期性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 预期性

  7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人 预期性

  注:带()指标为五年平均数,其余为期末达到数。

  (二)分项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到2025年,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

  2.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方面。2022年,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到2025年,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更加健全,早期感知识别和监测预报能力明显增强,监管执法与服务不断创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标准化建设更加扎实,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重点行业领域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全县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3.防灾减灾救灾建设方面。到 2023年,基本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本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全面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覆盖,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全部建成,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防灾水平不断增强,智慧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更加普及,防汛、防火、防化、交通事故、抗震等应急救援物资相互补充、统一调配,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覆盖率达100%。到2025年,农房叠加保险承保覆盖率达100%,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0%,森林火灾受害率小于 0.8‰,因洪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 0.7%以内。自然灾害应急反应和救助水平全面提升,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4.应急抢险救援力量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协调联动和现场救援统一指挥机制,各类灾害事故综合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全面实现省、市、县和行业部门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应急响应和救援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职消防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较“十三五”时期提高15%。基本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服务保障网络。基本实现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5.应急管理保障政策建设方面。到2025年,全县应急管理财政保障更加有力,多元社会资金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预案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完备、科学规范,各行业、领域总体、专项预案全面完成编制或修订,实战演练覆盖重点行业。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设更加科学规范,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建立,提升紧急运输资源市场储备结构水平与能力,共建共享物流资源,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社会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应急救援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

  1.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部门统筹协调、消防救援、救助打捞等专业队伍主调主战、各方力量高效协同”的全要素联合作战指挥机制。坚持及时调整并落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实职履行权责一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领导方式,不断改革加强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暨防震减灾联席会议等专项议事决策机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

  2.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县乡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推动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危化专业人才不低于75%,确保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权、人财物相适应。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推动建设乡镇应急管理工作站,推进社区、乡村应急服务站(点)建设,落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人员、职责、装备和经费,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3.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制定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领域的执法权责配置清单。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强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

  4.落实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持续优化考核权重。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严格部门监管责任,全面梳理、编制权责清单,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责任,明确职能部门职责边界,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压实属地应急管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平安建设、部门绩效等考核内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二)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1.强化部门协同机制。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建立部门应急管理联席会商制度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规范信息互通共享、重大风险联防联控。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和舆情应对机制,实现涉灾信息及时共享;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健全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规范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联动和共享机制。

  2.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健全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重点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周边地区重大风险的联防联控,推进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普查,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县、乡两级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灾害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指挥协调联动机制,做到应急信息互通、重大风险联防联控、重要资源集成优化、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3.强化军地协同。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加强应急预案衔接和军地联合演练,完善军队、武警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推进民兵应急力量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将民兵应急专用装备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4.强化政社协调联动。建立完善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抢险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协同应急救援能力,引导社会力量科学有序、安全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三)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1.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推动新《安全生产法》有效实施,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制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自然灾害调查处置办法,完善调查处理相关程序规定。建立企业生产责任全过程追溯制度,落实事故结案一年内整改评估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落实应急管理标准,及时对接重点行业领域国家标准,提升应急管理标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严格应急管理执法。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基层执法权限,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制定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配置标准,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加快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健全应急管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裁量标准。科学制定年度执法计划,编制监管执法操作流程图,完善执法程序,制定执法手册,规范执法行为,确定执法检查的主体、方式、程序、标准、频次和覆盖面,严格规定安全生产执法程序,严格规范执法文书,建立健全执法过程记录、信息公开、限时承诺、结果查询等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监管执法和跟踪问效,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推进“互联网 执法”,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差异化管理,提升执法效能。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五不两直”明查暗访、异地交叉执法,对重点问题、重大隐患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督促彻底解决。强化事故调查和挂牌督办,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情况。严格实施重大非法违法行为备案督办、“黑名单”和“一案双查”等制度,开展典型案例公开审判和约谈警示。

  3.科学依法行政决策。分类管理一般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完善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地方承接能力建设。健全审批许可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和安全准入改革,简化程序,严格标准。编制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制定审查工作细则,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标准和内容,及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和结果。

  4.健全普法机制。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整合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和专项审查,建立应急管理领域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政策法规解读、舆情收集与回应、公众互动交流信息平台建设,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与范围。

  (四)增强应急管理保障政策

  1.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机制。廓清事权与支出责任,建构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财政政策体系。强化保障机制建设,按照《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漳州市应急救援领域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漳政办〔2021〕25号)要求,明确应急救援领域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压实各级支出责任,统筹做好预算安排,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2.完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资金多元投入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逐步建立集筹资救助于一体的公益平台和稳定长效的筹资机制。培育和规范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技术服务市场。按照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原则,完善救灾补助政策。

  3.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资金保障。指导推动企业强化落实应急管理主体责任和资金落实,大中型以上企业应建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投入预算机制,确保用于加强和改进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现代信息管理、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水平。

  二、着力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一)加强风险源头管控

  1.严格安全生产源头监管。继续推进《诏安县安全风险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深化落实,建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对建设项目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等环节要严格安全把关,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实施一票否决,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对高危行业企业实行更严格的安全准入、强制安全投入、关键设备安全强制许可和职工特殊保护等制度;推进企业自觉开展危险源分级分类登记和防控,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2.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不断明确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范围和方法,优化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工作流程,进一步开展全范围、全覆盖的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落实分级管控信息流通与整合共享。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县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一张图”系统数据库,并与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建立重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制度和办法,始终落实各项管控工作,努力控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目标。

  3.着力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产业结构格局和生产生活布局,大力推进韧性城市、海绵城市、人防工程、城市应急水源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全县安全风险综合防控水平。深入搞好城市安全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推动开展全县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对各类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管理,要严格依法依规做好重点区域安全规划和专项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完善城镇新区和产业聚集区、科技示范园区等区域的公共安全设施,健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和管网运行安全监测,不断加强城市安全管控。

  (二)完善应急监测预警

  1.提升灾害事故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覆盖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的点对点灾害事故风险综合预警快速反应体系,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充分把握我县气候特点,推动部门间的资源统筹和互通共享,收集智慧城市防灾减灾数据,加强城市台风、暴雨、内涝、雷电等影响城市运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实现气象灾害的靶向预警。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联动协同机制,实现城市气象灾害的智能化、网格化预报预警服务,保障城市高效智慧运转。

  2.提高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水平。坚持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深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等重大天气预报和旱涝、冷暖等气候趋势预测预防,及时准确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加强卫星、雷达、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在数值天气预报、天气气候业务及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建设,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平台,提升生态保护型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3.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的预警系统,绘制水利、地灾、危化品、森林火险、应急救援队伍等多要素城市风险数字化地图,实现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等功能。

  4.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推送和发布灾害事故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受众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梳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种类和内容,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效率。健全灾害事故信息报送系统,依托各类基层信息员队伍,构建基层信息报送网络,完善重大和紧急情况信息直报制度。

  (三)加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

  1.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各行业领域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排查标准、整改验收和效果评估工作制度,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整改不落实追责制度,强化企业隐患自查自纠情况的监督检查。大力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完善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着力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加强排查治理,严格按照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要求,严格实施重大隐患整改挂牌督办、整改销号,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实行清单化管理,真正做到“一抓到底、见底清零”。指导督促企业建立重大隐患内部挂牌督办、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治理的长效机制。

  2.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夯实激励约束、分类监管和动态管理等政策措施,构建“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体系,加强宣传培训,严格考评管理,强化考核督导,促进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进一步提高自主安全管理能力。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强化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支持政策,依法淘汰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自主安全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动企业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科学制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分级分类进行管理。

  3.强化安全生产人才支撑。健全安全生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安全生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深化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进一步扩大职工实训渠道,推进具有仿真、实操特色的安全培训,广泛开展职工在职安全教育训练,有力提升职工安全生产岗位技能,全面提升企业从业员工安全素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建立安全专家智库,积极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

  4.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格落实《诏安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总体方案》部署要求,全面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效果和质量。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物品、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铁路、邮政、水上交通)、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工贸行业、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隐患。

  (四)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治理

  1.开展自然灾害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做实做细普查、评估和区划各项工作,切实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提升全县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继续实施高风险地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持续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健全避难场所建设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完善规划布局,提高规模、数量及质量。完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加强防汛防台、防洪排涝、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防控综合能力,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突出森林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队伍快速处置能力;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强化预防控制森林火灾治本措施。

  2.强化防洪排涝减灾。坚持落实常态化除险加固工作,编制和修订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技术操作指南,加快推进列入规划的水库除险加固。建立健全洪水预警监测网,完善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预警设施设备配置,切实抓紧群测群防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洪水灾害防治水平。继续实施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整治提升港湾渠道,提高防涝标准,增设湖面空间,全面清除城市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巩固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提高城市吸水、蓄水、排水、净水和释水功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抗旱减灾能力。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到2025年,我县中心城区能够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

  3.细化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全力防、配合救”的总体要求,在对已登记造册的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核实、排查的基础上,对涉疫医疗、观察、检测场所等重要场所和避灾点是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对医院、养老院、学校等人口密集特殊场所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社区)、学校、建筑边坡、公路、水库、旅游景区、铁路、尾矿库(坝)等是否存在新增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核实和掌握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清单,逐点落实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强化监测预警和避险转移,落实地质灾害经常性隐患排查工作,对易发区的新建工程严格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控人为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不断优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做到数据共享、综合应用,当地质灾害发生时,精准、有序、高效指挥人员安全转移和现场各项应急处置。

  4.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优化地震观测网布局,强化地震监测台网科学管理,保证地震监测台网连续、有效运行。加强震情跟踪与分析研判,提高观测资料的预报效能,继续推进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建设,为政府救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排查和重大工程隐患排查工作,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地震活动断层风险源隐患排查等工作,努力掌握风险隐患底数。收集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场地类别基本参数,评定不同地震动参数的场地影响。坚持做好学校、医院、大型综合体以及油气管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抗震加固。

  5.加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检查林区及其周边森林火灾隐患,重点检查村镇、风景名胜区、重要目标、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林区输配电、高压电、通信等设施的森林火灾隐患。强化农事用火、林事用火、祭祀用火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野外用火隐患排查。推进森林火灾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运用红外探测、高清远程视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系统。创新无人机火场信息侦查等前沿技术使用,建设集林火视频监控、卫星热点信息、扑火人员定位、视频应急会商、配套配备视频通信车等一体化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统一、快捷、联动的森林防灭火现代化基础保障要求,提高森林综合防灾抗灾水平。

  6.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着力做好海浪、风暴潮、赤潮、溢油及危化品泄漏等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和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优化海洋观测网和环境监测网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增强预警预报时效。健全海洋灾害现场调查工作程序和管理流程,加强灾情工作统计,不断做好沿海警戒潮位核定、海洋灾害承载体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海上搜救和航海保障能力建设,重点推进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跟踪落实渔船安全终端设备、救生消防设备、通讯导航设备等配备和渔船编队生产落实、敏感海域管控等工作。实施海洋养殖设施升级换代工程,加快推进渔港建设,重点保证二级以上渔港防台风预案完善、在建工程应急预案可行,规范配备防灾设施和应急物资,及时公布渔港渔船停泊示意图。

  三、做好重大灾害事故应对准备

  (一)强化应急救援力量

  1.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县、乡两级政府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应急救援力量为突击、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重点工程规划建设,解决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安全生产、地震救援、水域救援、特殊火灾处置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成应急力量、应急资源、重大危险源等分布情况调查,完善应急救援力量数据库。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优化消防站点布局,缩短作战半径,加密执勤任务重地区的站点,并按标准配齐车辆器材装备。科学规划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改变城市消防站“国家队”执勤人员不足的状况。到2023年,推动实现整体重塑、技术一流、有力保障诏安需求的全灾种、大应急技术战术能力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着力优化消防站点建设,加强城市消防站布局和乡镇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

  2.建好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快危险化学品、矿山、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城市燃气、建筑施工、通信应急、电力保障、市政工程、特种设备、道路桥梁、海上搜救,以及地震、水利、农业、林业、旅游等行业领域救援队伍建设。到2024年底,逐步健全灾害事故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做到规范配备应急装备物资,加强技术训练,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综合能力。强化工业园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大型企业危化品应急救援专职队伍建设,到2025年,各队伍应达到人员、技术、装备、物资、管理等标准化建设考核要求。

  3.推进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突出“一专多能、专兼优化、合作共建、一队多用、强化适用”的应急队伍建队目标,2023年底前,着力健全建强防台防汛、森林灭火、防震抗灾、海上搜救、矿山应急救援、地质灾害抢险、道路运输抢险等基层专兼职应急救援综合队伍,配齐配好队员必要的抢险救援装备、工具、交通、通信和防护等设施,定期开展培训与演练,确保有效开展基层应急救援任务。

  4.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推进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建立联盟组织,建立信息共享通报机制,建立统一指挥调度机制和资源协同保障机制,提升应急能力。

  (二)强化应急救援保障

  1.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大力加强消防特勤队伍和石油化工、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建筑倒塌、危险化学品、水域、地质灾害、地震救援等特设灾害事故灭火救援攻坚组、专业队建设,组建消防救援搜救犬队伍,探索高铁专业队建设,提高攻坚克难能力。推动我县综合性消防训练基地建设,建设各类型灾害事故处置训练设施,探索联合相关机构企业共建共享消防救援实战化模拟训练设施,丰富我县各类型专业化、标准化训练设施和训练场地,提升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2.增强综合应急救援保障。建强消防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重点储备处置石油化工等事故的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引进用好消防机器人、泡沫液等消防装备物资生产厂家,保障实战需要。配齐配强消防救援领域大型无人机、智能跟踪拍摄机器人、高适应性卫星通信、无人机集群等智能化、轻型化、集成化、模块化关键通信装备,打造高效畅通、稳定可靠的现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积极争取上级专项经费,保障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车辆装备建设任务,实现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提档升级。

  (三)强化应急预案准备

  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做好各类预案衔接。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管理、理顺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

  2.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推动健全完善实战化、常态化应急预案演练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开展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围绕重点安全风险环节,分区域分行业,不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桌面推演和灾害事故综合实战演练,重点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事故情景模拟演练,建设应急演练情景库,将“情景-应对”模式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提高应急演练质量,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切实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多形式、高效节能的综合型、专项型应急演练,鼓励自主研制仿真演练系统、演练装置,进一步检验预案实用性和针对性。创新应急演练模式,大力推广“双盲”演练,强化演练过程管理,提高应急演练实效。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推动企业将应急演练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推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培训制度,针对本地区特点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

  3.加强应急预案应用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评估方法与标准,推进常态化、制度化的应急准备评估,强化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的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发挥应急管理研究机构和专家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依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工作,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保障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四)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1.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和管理工作机制衔接。落实应急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推动建立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物资跨区域协同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健全应急管理、发改、财政、粮储、工信、交通运输、教育、供电、铁路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应急联动机制。促进应急物资保障军地协同,构建储备需求衔接、仓储资源共享、联合保障协同的军地协同储备模式。完善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快运机制建设,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分类分级保障能力。

  2.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县、乡两级物资储备布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专业装备物资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中心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域和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物资储备,建立健全与市管理调度系统相连接的应急物资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强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县、乡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实现一库多存、平战结合、集中管理、动态优化。开展已有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础调研,明确应急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及模式,健全应急物资兜底收储制度。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产能动态目录和动用制度,完善应急物资协议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和核销制度、跨区域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社会化应急物资协同储备政策,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大力倡导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并将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储备信息纳入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优化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空间布局,按照 10 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目标,与相关企业建立健全第三方应急物资协议储备制度,支持推动社会公益组织应急物资储备。

  (五)强化应急通信准备

  1.建成应急通信网络体系。全面建成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充分整合相关部门应急通信资源,构建由应急指挥信息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共同组成的应急通信网络,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按照“资源集约”原则,基于370mhz应急专用无线电频率建设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分级建设固定和移动设施,构建部、省、市、县四级联通、固移结合的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队伍完成终端配备及入网,按需补充建设所需通信设施,基本实现重点任务区域无线通信网覆盖逐步过渡到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

  2.加强应急基础网络建设。加大偏远地区应急基础网络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高风险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超级基站,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加强公众通信网络多路由、多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关键基础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的塔架坚固抗毁、供电双备份、光缆卫星双路由的超级基站,提升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加强应急通信装备体系建设,完善县级应急通信专业应急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推进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通信终端,强化现场应急通信保障。

  (六)强化紧急运输准备

  1.优化紧急运输调度。加强构建公路、铁路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探索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模式,共建共享物流资源,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加强区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强化应急响应期间的统一指挥,建立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调配联动机制。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体制,完善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和指挥机制。探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军地合作,建立大灾巨灾交通保障机制,确保物资紧急调运及时高效。完善调运经费结算方式,完善应急物资发放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物流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物资“最后一公里”发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推进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整合,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配送中心等存储场地的网络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建设,提升应急物资存储管理效率和智能化监控水平。

  2.完善紧急运输网络。优化紧急运输设施空间布局,加强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探索建立大型物流和仓储企业参与机制,促进军队、政府和社会物流,以及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强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跨区域通行和优先保障机制。健全调运征用等应急运输流程和补偿机制。

  (七)强化救助恢复准备

  1.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论证机制、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协调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加快制定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进一步做好自然灾害保险工作,探索建立灾后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机制。

  2.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加强监管,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98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