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3 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
提升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塑胶、食品加工、能源、玻璃、纺织、医药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分行业梳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图,围绕“订单、成本、质量、交期”等企业核心业务痛点、难点、焦点,以行业共性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培育推广“小而精、精而准”的行业级系统凯发网站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信息化改造成本,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率先实现链条式、整体性数字化转型。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通过政策驱动、标杆驱动、优惠驱动、供应链金融等手段,加快推动“企业上云”。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专项行动,引导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
(五)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为引领,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绿色制造支撑体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系统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6个方向转型,以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创建为抓手,加快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1.深化节能降耗
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开展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强化新建项目和新增产能项目节能审查。深入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建立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同行业能耗对标行动计划,瞄准同行业标杆企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氢能、水能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2.发展循环经济
围绕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塑胶、纺织轻工等核心产业,加快循环经济补链、延链项目建设,推动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在各类园区内加强规划引导,鼓励企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以建设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为抓手,推动江阴港城经济区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延链项目投资生产,强力打造绿色环保、产业生态完善的千亿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固体废弃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有效提升产业副产品与废弃物资源利用价值。建立产业园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系统,推进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雨水管道和中水回用项目建设,积极采用节水新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3.推进生态治理
加强污水、固废、大气等工业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新技术,建立完善的工业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中心,实行区域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实时监控和定时发布。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积极推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动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发展。加快管海用海方式转变,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促进海域资源科学配置。改善近岸、近海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继续保持未污染海域环境质量。探索临港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和重点任务,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化转型。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持续降低海洋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推进海洋生态治理。
专栏14 产业绿色转型专项行动
绿色园区建设行动。加快完善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绿色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工业园区能源利用绿色化、资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态环境绿色化和运行管理绿色化。
绿色工厂建设行动。积极推动工厂建筑的节材、节能、节水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完善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等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工厂能源与资源投入,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绩效,到2025年绿色工厂达25家以上。
绿色供应链建设行动。强化龙头企业绿色示范带动,积极确立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供应管理,切实强化绿色生产,着力构建绿色回收体系,搭建绿色信息收集监测披露平台,到2025年列入绿色供应链企业7家。
五、保障措施
完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以项目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凝聚全市力量,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福清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研究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分析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帮助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及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急难问题,促进项目或专项行动顺利实施,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格局。市工信局牵头做好规划的贯彻实施,并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各乡镇、园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工作。成立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的模式,建立完善产业链工作组织机构,稳步推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做实链长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链重大工作,协调解决矛盾问题,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服务好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
(二)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各级各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力量和协调能力,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统筹有力的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组织体系。成立福清工业和信息化专家库,引入技术和产业专家,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维度为产业发展重大决策、政策实施提供咨询评估。同时积极发挥企业、协会联盟等各方面作用,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定时召开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专题会议,全面准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跟进解决相关问题。把加快融入“海上福州”,推进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将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纳入干部一线考核范围,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干部在评先评优中予以优先推荐。
(三)加大政策扶持
多措并举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各级出台的惠企政策宣传解读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兑现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拉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创新产业扶持机制,整合科技、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集中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加大对科技创新专项、应用试点示范、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平台等的扶持力度。同时,对海洋重大项目多、海洋经济增长快、“海上福州”建设业绩突出的园区、镇(街)、农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四)强化人才支撑
围绕福清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急需人才,健全、落实各项人才激励政策,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引智行动计划等引才政策措施,引进一批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科研团队等。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紧缺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人才使用政策,通过股权或期权激励、创造收益按比例返还等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其潜力。加强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推进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附属龙华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材料及应用等专业,鼓励我市企业与周边院校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分院(所),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培育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
(五)激发新基建效应
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新基建”赋能效应。推进政务数据汇聚应用,构建重点产业、重大工程数据库,为工业发展态势监测分析和预警预判提供数据支撑。加快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推进“新基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鼓励在技术、资本和市场方面相关性较高的企业共同构建包容开放的产业生态共同体。降低“新基建”投资的进入门槛,破除对民营企业进入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隐性障碍,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多向民间资本开放。
(六)优化服务环境
创新优化政务服务,推进“1 2 3”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模式。继续“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梳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互联网 政务服务”水平。健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运行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预审查”“集中审批”“联合验收”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全省项目审批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的审批服务制度。着力建立健全保障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体系,为新兴产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问题,建立防止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长效机制,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七)加强项目招引
加强项目策划、落实和深化,不断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实施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定向招商,开展招商全流程标准化建设,抓住新时期建设机遇提高项目成功率。围绕推进湾区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蓄后劲、促全局的重大项目,动态管理项目储备库。创新海域使用机制,力争将“海上福州”建设项目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和省重点项目。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流程管理,减少前置条件,压缩项目各阶段批复时间。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疑难杂症”,各级各部门要挂牌督办,集中力量,精准发力,保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各部门要全面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对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