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措施:

  13.加强青少年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支持青少年文化人才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展现当代青少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文化精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潜西城区古都风韵与首都风范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优势,推出“青少年文化滋养工程”,开展青少年艺术普及工作,加大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青少年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兼收并蓄的氛围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精神滋养。支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加强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引领青少年网络文化,形成西城特色的青少年文化传播体系。

  14.丰富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诞辰及逝世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发扬中国革命事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特色民俗、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展示交流活动,增强中华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引导青少年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中轴线丰富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文化历史寻踪、文化探访等活动,促进青少年尊重历史文化、铭记民族情怀,提高青少年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15.营造优质的青少年文化环境。加大对胡同、四合院等传统风貌知识的公众宣传,加深青少年对老城文化的正确认知和主动保护。深化“书香满西城”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鼓励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说好青春故事,展现西城青年风采。推动青少年人均年度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提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青少年群体开放,鼓励文化阵地承接青少年文化服务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营造文化魅力彰显的青少年成长氛围,打造古今交融的文化汇聚新高地。

  五、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显著提升,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治副校(园)长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格局,实现涉罪未成年人帮扶覆盖率100%,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

  发展措施:

  16.全面贯彻实施青少年发展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责任意识,加大统筹和协调力度,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及婚育、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代表青少年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推动及时有效解决青少年实现发展权益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17.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织密筑牢青少年权益保护网,打造青少年大权益工作格局,把工作对象扩大到全体青少年,把工作领域扩大到促进青少年普遍性发展权益,推出“青少年发展护航工程”。鼓励基层团组织探索创新,依托基层议事平台,拓宽青少年成长发展和权益维护渠道,引导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理性表达诉求。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体系,搭建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部门多方参与的青少年维权网络,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实现提前干预、专业介入、矫正帮扶。

  18.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针对差异性需求,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等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促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和全覆盖。加强法治副校(园)长队伍建设,完善法治副校(园)长的选聘、培训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质量。深化“西检杯”品牌影响力,不断激发青少年群体学法用法热情,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模拟法庭、以案释法等实践教育形式,着力提高法治宣传实效。动员吸纳社会力量,培育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19.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积极探索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作用,组建合适成年人队伍,开展社会调查,实现“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打造国家级、市级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禁毒教育,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毒品预防教育衔接机制,强化社区禁毒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毒品危害,远离毒品。

  20.强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明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点领域、人群、场所,着力加强临界预防工作,加强与司法部门协作沟通,保障涉罪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的基本合法权益。创新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新模式,面向社会组织购买未成年人帮教服务,提升帮教工作社会参与度。

  六、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发展措施:

  2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积极开展融入婚恋文明内涵的社区服务、法律援助、文化宣传等群众性活动,倡导文明、节俭、环保的婚庆文化,宣传婚姻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丰富婚恋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载体,推动青年婚恋环境更加文明、健康、理性。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培育家庭文明。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6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