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巩固提升,推动乡村事业大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全面塑造美丽人民。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做好动态监测帮扶,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一人返贫致贫底线。纵深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促振兴“六个五”、后续扶持“三五”机制,扎实推进西口回族镇省级重点帮扶镇、营胜等41个重点帮扶村、万寿等10个国家典型调查项目村建设,完成象园村、庙沟村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深化苏陕协作、中央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主动对接浦口区、中国电子、长安区和航天基地管委会,持续提升帮扶成效。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农业产业化、绿色化、景区化、品牌化“四化”目标,培育发展茶叶、蚕桑、烤烟、魔芋、中药材特色农产“五朵金花”,改造茶园2.1万亩,科管桑园3万亩,发展烤烟3.1万亩、魔芋0.8万亩、中药材3万亩、食用菌3200万袋。实施“品牌点亮”工程,加大名优新特、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市级龙头企业2家、现代农业园区3个、合作示范社10个。全面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6万亩以上。
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开展“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改造农村厕所和土坯(石板)房,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水生态治理,加快公厕、旅游厕所建设,改厕1500座,改圈2000个,新建垃圾污水站22个,硬化通组道路176公里,危房改造110户,建设示范宜居农房150户。盘活农户房屋、土地、林地等资产,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经济,让农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推动产业转型和业态转型,促进乡村建设水平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巩固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成果,新建示范镇5个、示范村50个,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0%以上。
(五)坚持互促共进,推动旅游康养大发展。围绕全市“双对标、双50”“西商融合”战略和我县“双10”目标,融入西安,对接武汉、重庆,聚力打造美丽产业。
稳步提升旅游品质。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高品质提升、高质量运营、高水平营销,启动木王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抓好塔云山5a级景区、兰花小镇3a级景区创建,提升云盖寺古镇、金台山、磨石沟、侏罗纪梦幻世界等景区品质,加快推进秦岭天池等建设。探索引进专业机构参与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组织参加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和四季主题营销活动,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康养业态。全面落实《加快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实施特色民宿、特色产品、特色餐饮“三大提升工程”,加快木王山、塔云山省级康养基地创建,推进金台谷民宿等24个康养项目建设,缤悦大酒店建成运营,积极打造山体公园群、水系公园群、特色酒店民宿群、沟峪康养旅游群,培育形成百亿级康养产业集群。加大核桃、板栗、魔芋、香菇等康养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康养经济、露营经济、研学经济,形成独具优势的新业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康养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康养龙头企业,加快国家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创建。
持续激发三产活力。抢抓“五一”“十一”等旅游黄金期,组织引导商贸企业广泛开展促销展销活动,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积极迎接疫后恢复性消费和旅游迸发期的到来,全方位提升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购物等接待能力。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无接触服务等消费新模式,加快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积极培育中央厨房、预制菜、同城配送等新业态。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通道,积极创建全省商业示范县。
(六)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生态环境大保护。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绿色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续实行“双查”和快查快处机制,常态化打击秦岭“五乱”。组织开展“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系列活动,扎实推进问题整改“清零”行动,确保问题清仓见底。完善秦岭保护监管平台,强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营造林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5平方公里,争创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城镇垃圾污水等环境污染治理,巩固提升治理成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加大县河等五大河流综合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居全市前列、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深入开展土壤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推进陕西天佑矿业等矿山“五化”建设,加大尾矿综合利用,完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
助推生态价值实现。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深挖生态价值,开发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拓展“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通道。加快推进“双储林”项目,积极开展碳汇交易项目试点。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损害赔偿制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林业碳汇等绿色产业,促进保护与发展双向统筹。完善“林业 ”“板栗云上认领”等典型案例,探索申报市级典型案例2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