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力推动集群发展,在产业绿色崛起上勇当先

  全面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产业链培育、优质企业壮大等制造业“八大行动”。聚焦3大产业集群7个重点产业链,完善“链长 责任单位 专班”推进机制,实行“一链四图谱六清单”管理,扶持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围绕绿色食品、预制菜、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豫道农业、宏升粮食、春达食品、尧舜粮油、祥润面业、哆吃食品、新厨帮、豫金宏、息半夏等龙头企业,持续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战略,打造百亿级食品大健康产业集群。围绕户外用品、纺织服装产业链,支持泰普森、尚莱户外、行嘉户外、天创、德永佳、阿尔本等建好用好产业联盟,推动产品高端化、品牌化,打造百亿级纺织户外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九如科技、瑞航船舶等龙头,吸引关联企业集聚,打造五十亿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开展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四上”企业4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家,实现链群企业共生共赢。加快产业协同布局,推动开发区龙头企业产能下乡,建设共同富裕产业园工厂30个。

  持续做强园区载体。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完善“管委会 公司”运营模式,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完成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建成纺织服装产业园、食品产业园、aiot科创园等专业园区,推进鲍师傅食品加工产业园等开工建设,落地深圳产教融合科创产业园,完成工业投资14亿元,力争主导产业营收突破30亿元。持续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动态储备标准地1000亩以上、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确保中小企业拎包入住,重大项目拿地开工。实施新供工业项目容积率提升工程,有效盘活企业5家以上、低效闲置用地1000亩以上。布局建设闾河口港物流产业园、船舶制造产业园,谋划实施淮河新区港口产业园,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实施“三大改造”项目6个、总投资3.6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完成数字化转型企业30家以上,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规上工业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5%。深化质量强县战略,持续开展“县长质量奖”评选活动。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创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围绕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综合开展协会招商、驻地招商、以商招商、以工招商、节会招商,做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落户。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组建“区中园”产业运营公司,用好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完善招商调度机制,优化招商考核办法,推进意向项目签约、签约项目落地,力争全年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签约超10亿元项目2个、超1亿元项目15个,签约项目30个、开工24个以上,总投资50亿元以上。

  (三)聚力优化功能品质,在花园城市建造上创品牌

  建造美丽宜居城市。开工建设千东小区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城关轧花厂等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提升改造息夫人大道,贯通文化路中段、息夫人大道南段、远方大道西段、科兴东路、文丰路、淮河路南段等“断头路”,有序开展破损道路修复。建成投用淮河城市供水工程,谋划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积极实施雨污管网改建项目,更新改造供水管网40公里、污水管网25公里,抓好塔园水库、三里沟、黄坎沟、护城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年底前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更新改造燃气管网59.7公里,新建充电桩81个。新增北城广场等5个口袋公园,新建改建一批道路绿化带、城市绿廊,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力争多留“震撼”、少留“遗憾”,努力打造“美丽、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打造青春活力城市。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确保城镇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41.7%。依托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柔性引才政策,吸引更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回流。加快人才公寓建设,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深化房票安置制度,创新推进拆迁安置,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建成投用科技众创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与设施配套,大幅度增加青年元素,拓展青春集聚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塑造和谐人文城市。常态化组织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市容市貌,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县、省级文明城市。用好“h”型数字平台,加快推进智慧路灯、智慧停车、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能力。支持开展特色外摆、特色经营活动,全面推行柔性执法,让城市更具“烟火气”。有力有序有效消化存量商品房,推动未来社区和“四好”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四)聚力推进有效衔接,在乡村振兴扛旗上出真招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全面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加快实施2024年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强化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持续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每个村最低达到1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帮扶产业,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健全帮扶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守牢耕地保护红线,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3亿斤以上。加强与正大集团、北大荒等龙头企业合作,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2.5万亩。做大做强乡村“1 3 n”特色产业,实行弱筋小麦“六统一”经营模式,积极争创国家级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叫响“弱麦之都”“酸辣粉名城”和“高油酸花生第一县”品牌。推动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8.5万头以上,生猪存栏32万头、出栏50万头以上,争创全省肉牛奶牛、肉羊养殖大县。推动豫道农业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深入推进“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1065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