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开展“三清一改”,实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新建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300个以上。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快农村电网设施更新,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乡村更加和美。
(八)聚焦提升综合实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跨越。系统推进产业培育、城乡建设、群众增收,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一是推动争先进位。优化提升“5 1”考核评价体系,力争邹城gdp达到1100亿元,任城、兖州突破700亿元,曲阜、微山突破500亿元,梁山、汶上、嘉祥、金乡突破300亿元。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中,获奖县市区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邹城、兖州争创工业、科技强县,鱼台、邹城、金乡争创现代农业强县,邹城、微山、泗水争创文旅康养强县。
二是做强产业支撑。大力实施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强企“三百”工程,支持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培育一批细分领域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阵地,树牢“亩均论英雄”导向,促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开发区主要指标增速高于所在县市区2个百分点以上,每个园区至少落地2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推动济宁高新区、兖州工业园、邹城开发区冲刺千亿级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实现位次前移。
三是突出招大引强。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行动,成立市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完善重大招商项目“招推服”机制,加强“客商之家”和“云招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突破全员招商、驻点招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举办3次大型招商推介会,在京沪深设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在德国设立欧洲招商联络处。开展“携手央企”招商专题活动,每个县市区至少落地2个央企合作项目。依托宁德时代、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等平台载体,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再落地2个百亿级大项目。实施跨国公司“百企拜访”行动,支持存量企业增资扩股,加快5个国别园区建设,各县市区至少落地1个过千万美元制造业项目,济宁高新区落地3个、邹城和兖州各落地2个、任城落地1个过3000万美元项目,曲阜、济宁经开区各落地1个过2000万美元项目。
四是深化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充分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城乡并轨。实施77个省级城镇化重点项目,打造14个精致城镇和乡村公共服务能力示范镇。加快邹城、金乡、兖州等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取6个以上小城镇纳入省创新提升试点。
(九)聚焦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在推动文化“两创”上彰显新担当。牢牢把握“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扛牢重大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八个融入”,当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
一是全力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十周年主题活动,推动中央、省级高规格论坛、研讨会落地济宁。以更高标准办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推出一批重量级学术成果,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加快建设全国干部政德教育、教师培训、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三大基地”,新建2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高质量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尼山片区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等重点项目,树立文化“两创”新标杆。
二是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举办中国研学旅游发展大会、市旅游发展大会,制定济宁整体宣传方案,在央视投放城市形象宣传片,面向日韩、东南亚推介济宁文旅品牌,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成运营鲁源小镇一期、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挥市文化交流协会作用,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0家以上,培育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深入开展景区品质提升行动,推动水泊梁山、邹城“两孟”创建5a级景区,太白湖新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推出6大系列20条精品线路,出台支持旅行社及旅游企业发展措施,接待游客突破6300万人次。
三是全力打造优质公共文化集聚区。实施博物馆“一县一馆”工程,加快城市书房、阅读驿站建设,着力打造“书香济宁”。推动文化服务下沉,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万场,送戏下乡4500场。依托尼山书院、儒学讲堂,举办国学传承活动1000场。实施“济风儒韵”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更多彰显济宁精神、富有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亮“山东手造·济宁好礼”品牌。
(十)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建设美丽济宁上绘出新画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
一是强力攻坚污染防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工地道路、矿山堆场、港口码头扬尘治理,完成22家焦化、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完成南四湖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攻坚任务,精准管控2206个排污口,实施15万亩稻田退水治理,常态化整治“四乱”,确保28个国省控断面、34条入湖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实施第三次土壤普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