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精细的文明城市。深化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行动,巩固精品示范创建成果,提升改造8条示范路、77个示范村、11个示范小区,带动全区城乡环境持续向好。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探索实施“首违不罚 公益减罚 柔性执法”新模式,加快构建“大城管”格局。强化停车综合治理,健全城管交警协同执法机制,新增停车位2000个以上。抓好市政环卫园林市场化运行,全面推行片区化、一体化保洁作业模式,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全体系项目建设。开展住宅小区物业提升行动,打造精品示范小区11个、红色物业示范点9个。
四、着力抓好生态建设,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更大力度提高环境整治效能。治气方面,深入推进“四减四增”行动,狠抓pm10、o3等短板指标“双控双减”,实现禁燃区内散煤清零,力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入全省前100。治水方面,实施太河水库防洪增容工程,提升水涵养能力和生态水平。总投资2.44亿元实施范阳河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人工湿地水质净化项目。抓好般河、五里河综合治理,新建改造雨污管网8.4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20个以上,确保消除主要河流断面ⅴ类水体,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稳定在100%,力争水环境质量指数进入全省前20。治土方面,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审,加强28家重点监管单位土壤环境监管,开展第二轮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加快打造“无废城市”。
更高标准做好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尽快通过国家项目评审,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和林木收储,统筹谋划造林和支撑体系建设。加快eod项目建设,实施孝妇河沿岸城镇排水管网贯通提升、柳泉和张相湖潜流湿地提升改造。加快总投资5亿元的“三河相通两库相连”引蓄水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打造沿河生态廊道。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填埋处置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年内完成6处关闭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推进科学绿化三年行动,完成荒山造林5000亩,争创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称号。
更实举措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开展节能降碳、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实施煤电、水泥、建陶等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行业提标改造,加快实施vocs综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探索建立碳排放价值转化机制,加快绿色工厂、绿色项目布局建设,以山能钙基新材料产业园为突破口,策划实施一批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开展节约机关、绿色社区创建,加快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新建公共领域充电桩200个,让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
五、着力改善乡村面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做强特色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四级联创,全力争取“梓风孝水”“凤凰山”两个片区列入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观摩点,“凤凰山”片区积极争取省级衔接乡村振兴推进区,全面完成“琉园硒谷”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任务。加大镇级乡村振兴项目谋划储备力度,争取每个镇办至少创建1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亿元对太河等4个乡镇进行规模化供水建设,年内新建“四好”农村路30公里以上。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力争所有村居达到清洁村庄标准,年内完成90个和美乡村区级示范村创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淄川样板。
做实富民增收路径。推动“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提质扩面,年内整建制实施2个镇,其他镇办完成半数以上村居改革任务。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探索“三变 民宿”模式,打造旅游精品民宿新品牌。深入实施“一镇一业”三年行动,发挥各镇特色产业优势,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群众就地就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推进衔接资金项目优化扩增量,守牢防返贫底线。
做大现代农业规模。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新建、优化提升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施高产和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万吨以上。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依托新希望六和种猪改良项目,打造辐射鲁中地区生猪产业新高地。高标准实施鲁中(淄博)高效农业“花能互补”科技创新基地项目,打造中国北方鲜切花主产区。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完成智慧农业公共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营。
六、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化。建成投用双泉学校,逐步整合优化东南部山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年内基本完成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力争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高水平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淄博师专“升本”。实施强师兴教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擦亮“学在淄川”教育品牌,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打造更具品质的“15分钟健身圈”。以区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全区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各级医院医疗救治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强人才引育和重点学科建设,加速链接国内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中心药房”、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和医共体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巩固提升基层卫生院“两基本一特色”服务,争创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区。
推进社会保障均衡化。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深入实施“社区微业”三年行动,完善智慧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推动“就在你身边”服务模式全覆盖,年内新增就业3800人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建设完善大救助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区镇村三级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落实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模式,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4500元以上,支付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巩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成果,抓好军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全覆盖、全出彩“四全”服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