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展三大行动,打造固本强农、兴业富农的示范县
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开展粮食安全保障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确保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实施高标准农田16.5万亩,推进凌云、安恕省级示范区建设,打造高产稳产的丰收田。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完成化肥减量“三新”技术20万亩、土壤改良10万亩,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以上。
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立足区域地产品生产优势,布局农业产业优势区,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围绕安恕、泉太、渭津,打造禽蛋生产优势区,完成杏山20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谋划启动渭津蛋鸡养殖基地,带动全县蛋鸡饲养规模超过1000万只。围绕凌云、渭津、辽河源,打造循环农业优势区,推广华宇模式,加快畜禽粪污整县推进、凌云高标准农田和千亩温室大棚建设,带动区域棚室经济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力争果蔬产量突破1000万斤。围绕金州、云顶、安石、甲山、足民等乡镇,打造黄牛养殖优势区,培育50个养殖专业村、500个养殖示范户,力争黄牛养殖量增加1.5万头以上。围绕白泉、平岗、泉太、建安,打造特色产业优势区,壮大清河林果、兴泉扫帚、东辽柞蚕、八里岗香瓜发展规模。力争新增龙头企业3户,“两品一标”企业5户,省级以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10户。深入规范三资管理,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盘活、资本入股、生产服务等形式提升村集体经济水平,力争村均收入增长9%以上。
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行动。持续抓好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对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落实常态化联系帮扶。保持政策持续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加大“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重点领域排查力度,实现问题立行立改、动态清零。强化衔接资金项目库管理,实施产业项目25个,充分发挥联农带农益农作用,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收入。
四、提升三大环境,打造生活和美、生态优美的宜居县
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守住“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打造集约高效、美丽宜居、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
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突出县城风貌和形态管理,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赵家、胶片厂等重点区域设计。启动山水豪庭商业综合体、山水名苑、赛江南建设,推进“两街四路”改造升级,加快k69公铁立交桥、“两山”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9万平方米、城市建筑立面6.7公里、排水管网9.8公里。全面推动园林优化升级,增加县城绿量,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级园林县城复检。推行“红心物业”管理模式,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争创国家文明城、国家卫生城。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强化村庄规划编制管理,注重体现乡土特色和田园风貌,完成“千村示范”创建村、旅游精品村村庄规划编制。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面开展“四沟四渠”整治,完成“三乡一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农村厕所2000户,创建省级“千村示范村”26个、百村提升村4个。实施平岗至白泉乡道、文杨线改扩建,改造农村危桥10座。推进安恕、渭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安石、辽河源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加快平岗、渭津、金州棚户区回迁安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生态系统环境。坚决按时序进度完成中央、省级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全面推行“三长 警长 检察长 法院院长”机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落实“五控”要求,接续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项目,统筹推进秸秆禁烧、大气面源污染治理,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7%以上。加快实施东辽河重点段、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开展14条河流生态修复,加大入河排污口综合治理,确保辽河源头、河清断面分别稳定在二类、四类水质。创新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机制,坚决防止工业垃圾污染土壤,全力维护土壤安全。开展第三个十年绿美工程,实施三北绿色生态屏障示范项目,推进森林经营试点创建,改造低产低效林3000亩,培育优质高效的森林“碳库”,切实增强固碳增汇能力。加快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争取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五、筑牢三大体系,打造成果共享、社会共治的幸福县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
筑牢民生保障体系。启动就业创业一体化现代孵化园区建设,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推进公办、居家、社区养老协同发展,改造提升盛邦老年公寓,加快“一站四中心”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养老体系。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残疾人、孤儿保障政策,推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推动社保精准扩面,按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会保险待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