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健全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鼓励传统行业以跨界融合、业态创新等方式增加灵活用工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鼓励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六类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推动保洁绿化、批发零售、建筑装修、家政服务等行业规范发展和提质扩容,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养老机构开发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和社工岗位,增强养老、托幼、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等社区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加快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服务费、加盟管理费等费用,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探索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方式,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

  专栏5 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支持和保障计划

  支持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对在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内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等灵活就业,无须办理营业执照。取消涉及灵活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对承租国有房屋用于经营、出现困难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或延期收取租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空间、非必要办公空间改造为免费经营场地,优先提供给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退捕渔民、包括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支持发展社会服务业。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制度。以个人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灵活方式就业的劳动者,可在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各项政策和服务。依托安徽公共招聘网免费发布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按需组织专场招聘,送岗位进基层进社区。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提供专业化服务、运营管理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促进多渠道就业。

  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项目。及时将国家制定标准的新职业纳入培训范围,充分利用创业服务云平台、省级“筑梦”创业导师团等平台资源,提供在线培训和创业指导。支持各类院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更多组织开展各类、各领域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用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保险公司适当让利的机制,鼓励用工企业以商业保险方式为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层次保障。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每人每月给予350元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为每人每月450元)和100元职工医疗保险补贴。

  第五章 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继续落实全市援企、稳岗、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全面提升行政审批质效,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延伸扩面,完善“皖事通办”平台建设,巩固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成果,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进“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推广工作,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打造“多链协同”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持续降低创业门槛,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并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探索智能审批、智能搜索等智能服务,最大限度解除创业束缚。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惠企政策100%全覆盖。

  专栏6 深化改革提升创业环境

  完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基于亳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助企纾困服务专区”,一站汇聚助企纾困相关政策措施和办事服务,推动惠企政策对广大市场主体直达直享和在线办理。

  完善企业联办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优化企业联办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平台与银行开户系统对接,实现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电子云签、电子印章等“四电”的共享共用。优化智能审批功能,压缩企业注册登记时限,实现注册登记“秒批秒办”。

  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完善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功能,上线智能自助端通用业务管理系统,配置智能化综合一体机,提供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完善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持续提升线上线下办事体验。2021年实现自助一体机可办理高频事项150项以上,2022年实现300项以上,2025年达1000项。

  完善“稳就业”平台。依托“皖事通”app,完善平台求职人员与工作岗位的智能匹配、在线评价、电子简易“稳就业”合同签订等功能。根据市场就业行情,为培训计划制定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向符合条件的人员定向推送培训信息。量化就业扶助、奖补政策等指标,智能匹配符合政策的企业或人才,提升政策落实效果。

  减税清费降成本行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规范商(协)会收费行为,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用地负担。

  金融科技水平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平竞争审查、产权保护等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重点任务。

  建设可视化辅助决策场景。依托“城市大脑”,建立多渠道数据采集机制,整合汇聚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等相关数据,形成规范化、质量化的主题数据库,构建数据模型,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支持。2021年建成人口、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等领域的数据“仪表盘”;2022年人口、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等领域辅助决策模型持续完善;2025年建成覆盖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等多领域辅助决策模型。

  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创业机会。将鼓励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积极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引导促进各类群体创业,推动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双创”水平,组织开展各类“双创”活动。全力稳定投资,大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基础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提供更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就业岗位。

  扩大创业融资渠道,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全面优化创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积极打造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运用财税政策,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扩大创业者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网站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