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生态治理,面向全市金属制品、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保温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工业设计赋能,打造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示范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全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一、汽车及零部件
立足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础,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向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转变。加快推动节能汽车技术升级,着力突破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技术、低阻力技术等共性节能技术、传动技术、动力技术等。加快开发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控制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纯电动电力系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着力突破环境感知与识别技术、互联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智能决策及控制技术、测试验证技术等智能网联汽车共性关键技术。
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
以绿色、安全、环保、智能为方向,聚焦霸州特色定制家具、香河家具、大城红木、文安人造板等传统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开发实木板式家具、定制家具、家具五金配件及功能构件等产品,着力突破家具数字化设计技术、智能家居关键技术,3d打印家具技术、绿色材料与环保涂装工艺等关键技术。
三、食品制造
以食品营养与安全供给为核心,以霸州、香河等重点区域为依托,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乳制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新产品创制,着力突破食品原料风险因子筛查、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的控制技术、现代物流与冷链过程的品质控制、精装快速便捷检测等技术。
四、金属制品
以高端化、绿色化升级为方向,以霸州、文安、香河等重点区域为依托,重点突破钢材高效轧制技术、高强金属结构制造技术、粉末冶金增材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积极开发全氧冶金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清洁冶炼技术等金属制品节能环保技术。
五、保温建材
围绕大城绝热节能材料、廊坊开发区管材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重点开展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建筑保温一体板、新型外墙装饰板材、屋面保温系统、建筑保温系统、岩棉板橡塑等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第十四节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以我市毗邻北京的县市区为核心区,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重点开展现代种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联合京津高校建设一批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持续推进农业“星创天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支撑,着力打造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区。
一、现代种业
重点开展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推广,蔬菜优质多抗新品种推广,加强甜瓜新品种选育技术;加快发展优质猪、牛、羊、肉禽新品种选育、高效繁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精准农业
围绕设施蔬菜、健康畜牧、生态林果花卉、优质粮油等重点领域,重点开展智能温室大棚、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和集成应用。加大绿色增产技术体系的研发推广力度,推进主要农作物精准营养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病虫害高效绿色防控农艺等关键技术应用,突破畜禽非粮型饲料资源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监测与免疫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
三、智慧农业
重点开展农业环境要素、本体信息、病虫草害等感知的农业传感器技术推广,加快发展精确播种、施肥、除草、采摘等农用机器人或无人机研制与集成应用,积极开展农业遥感、气象、资源、病虫草害等大数据集成应用。
四、绿色农业
重点开展绿色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态高效种养、秸秆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田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物制品等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五、智能农机装备
重点开展农机自动导航技术、农机作业土壤状况实时获取技术、种肥药精准施用模块化控制系统、高效收获作业质量全程智能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研发制造农药喷洒无人机、自动收割机等智能农机装备。
第十五节 支撑数字城市建设
坚持把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科技惠民工程,着力解决人口健康、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推广和转化民生科技成果,全面支撑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心脑血管、肿瘤、精神及代谢类重大常见多发疾病、重大传染病、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等风险识别及防控技术开发,加强食品生产与供应链安全保障技术、数字化老年疾病防控关键技术攻关。
二、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围绕京津冀智慧城市能力中心建设,聚焦交通、电力、通信、水务、燃气、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社区、商圈等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加强互联感知、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展绿色建筑、智能交通、智慧政务等领域关键技术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