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五育并举,实现育人工作新突破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完善系统衔接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内容体系、方法途径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高质量实施学校德育,推动学校德育创新。打造一批德育体系建设示范学校,形成影响广泛的“朝阳德育模式”。不断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优化思政课教学方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多渠道、多策略、多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法治、心理健康、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和国防、民族团结等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实施“朝阳学生学思能力提升项目”,应用脑科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探索实现学生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为龙头,组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集群,加强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科学引领,保证学生学足、学会、学好。探索学段衔接教育课程化。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将学生的信息素养、科学素养以及5c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和学校各项活动。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学生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5c能力培养情况。
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提高体育课实效,培养学生运动意识、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掌握2—3项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以校园足球、篮球、网球、冰雪等项目为引领,促进校园体育特色化发展。发挥训练营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竞赛人才选拔与培养体系。开展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干预指导,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加强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知识教育。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和肥胖防治工作,力争实现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肥胖率不高于12%。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高于73%。
加强学生艺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艺术审美体验 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实施“朝阳美育三个一工程”(每年举办一次音乐节、一次文艺汇演、一次艺术展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幼各学段,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劳动教育体系。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具有朝阳特色、学校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朝阳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及职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有效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设立“朝阳劳动教育节”,搭建展示劳动教育成果的平台。
三、优化资源布局,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
合理布局全区教育资源。精准预测人口变化与分布,提前合理布局幼儿园与学校资源,在满足学位需求总量的同时,优先满足重点地区结构性学位缺口。加快推进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缓解地区教育资源紧张问题。加快推进北京中学东坝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扩大优质特色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规模学校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为学校五育并举、学生校外活动、居民终身学习创造更加健康、安全、便捷、有利的条件。
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2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保持在90%以上。大力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确保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的主体地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完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卫生防疫保障。制定实施新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整体提升办园质量。坚决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均衡各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确保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小于或等于0.45。新建、改扩建19所中小学,增加学位2.1万个。优化板块式布局、集团化发展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学校共建共享和城乡学校协同发展机制,带动农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持续提升集团化办学品质,形成3—5个具有影响力的集团化办学品牌。进一步完善学区治理体系,合理调整学区范围,统筹学区资源,促进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
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实施“全科作业一单制”,强化学生作业班级统筹管理。建立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监控与督导机制,切实减轻区域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加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力度,实现资源均衡共享、教学场景重构、教研深度互联、学习个性自主、指导精准落实。实施“多彩课外项目”。汇集区域中小学优秀资源,借助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区域课后服务课程推荐资源库。统筹区域教育、科技、体育、文化资源,有序支持学生实践活动、学校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以单位、社区为主体,建立学生校外学习服务站,开展有质量的双休日、寒暑假学生托管服务。建立区域性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平台,开设中小学家长学校,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覆盖,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协同。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培训秩序,强化经营活动监管,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防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