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全市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鹤城建设的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河湖生态流量得到保障。水源涵养功能有效保护,河湖生态缓冲带得到维持和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优良水体比例进一步提升,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

  表1 “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常规指标目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目标 指标类型

  水环境 1 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78.6 约束性

  2 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 0 约束性

  3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扣除本底)* 100% 预期性

  4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万吨) [1.2] 约束性

  5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万吨) [0.18] 约束性

  水资源 6 达到生态流量(水位)底线要求的河湖数量(个) 2 预期性

  水生态 7 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 保持稳定 预期性

  8 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长度(km) 45.084 预期性

  注:①[]为五年累计值 ②*的指标统计口径和“十三五”期间有所调整

  表2 “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亲民指标目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目标 指标类型

  水环境 1 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 基本消除 预期性

  水资源 2 恢复“有水”的河流数量(个) 0 预期性

  水生态 3 重现土著鱼类或水生植物的水体数量(个) 2 预期性

  三、规划任务

  (一)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水生态产品

  1.优先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

  全面开展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达标治理。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源地开展超标原因分析并提出凯发网站的解决方案;受上游来水、上游调水或自然本底影响超标的水源,采用水源替代、水厂深度处理等措施治理;非自然本底值超标的水源,进一步核查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开展源头防控、标本兼治,限期达标。推进水源保护区内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保护区内的农业种植要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及时依法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和调整工作,并按照标准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和隔离设施。加强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完善水源地管理工作,制作水源保护区矢量图层,实行“一源一档”,逐步推进水源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定期公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开展县级以上城市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加强浏园水厂水源地风险管控和预警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应急供水能力,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稳步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稳步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及环境综合整治,对其上游或补给区可能影响水源环境安全的风险源进行排查。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定期开展乡镇级及“千吨万人”水源常规监测。

  2.梯次深化黑臭水体整治

  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巩固提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及时发现解决水体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口等问题。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要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切实保障城镇生活、工业企业等各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强化源头管控和治理,加强污水收集管网等设施的运营维护,持续开展污水直排、污水溢流口的排查整治;加强联合执法,开展城市商铺、商贩、集市等将污废水、泔水直排进入雨水设施的巡查执法力度,阻止污废水直接进入水体。

  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排查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制定并公布黑臭水体治理清单和达标期限,2022年6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到2025年底,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国家管控清单为重点,同步治理省级管控清单水体。强化动态监管,因河(塘、沟、渠)施策,分区分类,标本兼治。到2025年,国控清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省级任务目标。

  3.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积极推动美丽河湖建设。以重点河湖为统领,精准识别主要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实施水环境治理、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恢复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提升河湖生态环境品质。在维护河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建设亲水便民设施,打造亲水文化,使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治理成效、河湖之美。

  强化美丽河湖示范引领。征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优秀案例,宣传推广成效好、可持续、能复制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好经验好做法。完善美丽河湖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到2035年,全市河流、湖泊基本建成美丽河湖。

  (二)巩固深化水污染治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2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