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扩大救助服务供给,形成“物质 服务”的救助模式,为有需要的救助对象提供心理辅导、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服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快服务管理转型升级,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对象网上审核确认工作。

  提升社会优抚服务水平。适当扩大优抚事业单位服务对象范围,为符合条件人员提供优惠医疗和供养服务。推进优抚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和可持续发展的优抚对象医疗、养老体系,把优抚事业单位建设成为服务练兵备战的重要资源、保障退役军人的必要平台。

  加强基本养老服务质量。完善经济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政策,探索公办养老机构向低保等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建立健全定期探访和留守关爱服务制度,形成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加强督查检查,全面落实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通过差异化补贴、优先承接“公建民营”项目等方式,重点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优势企业,促进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适时推动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

  专栏17 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1.开展新就业形态全体参保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

  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政策,加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登记、个人权益记录查询、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提供便捷服务。

  2.实现社会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按照国家要求,实现跨地区的企业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间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办理。

  3.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市民政局)

  (1)加强督查检查,全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要求和“四同步”工作机制,增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2)通过新建、改扩建设施,拓展既有服务机构经营范围等方式,大力发展乡镇(街道)层面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到2025年实现乡镇、街道覆盖率80%。

  4.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市民政局)

  统筹社会救助资源,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家庭基本信息数据库。全面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提升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形成“物质 服务”救助方式。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畅通各地区社会救助服务热线。

  5.残疾人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市民政局)

  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实现市级全覆盖。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复工作。

  6.优化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市医保局)

  构建全省统一的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加强经办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推进医疗保障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

  推进均等化建设。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区域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补齐农村和基层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推进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落实省公共服务标准,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相适应、有力支撑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业务的标准化体系。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细化服务事项,优化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要求。落实国家和省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机制,形成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第四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推动数据共享和安全保障。实施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促进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应用,健全横向及纵向数据资源的归集、交换、共享应用机制。加快推动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完善全市容灾体系建设,持续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

  加强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建设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完善“互联网 ”医保服务管理,加快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高质量建设智慧医保、数字医保。

  深化“一卡通”应用。拓展社会保障卡身份凭证功能,扩充社会保障卡公共服务管理功能,推动费用缴存和待遇发放应用,推进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做好社会保障卡发行和服务,逐步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居民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卡的惠民、便民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5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