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园区提档升级。优化园区产业 布局,围绕龙头企业、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专业园、特色园,提升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加快低成本园区建设,实施园区基础提升工程,全力抓好中水利用等12个项目建设,完善道路、电力、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力。全面推进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动土地资源向优质项目集聚,切实提高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低碳化发展,坚决有力抓好煤炭集中区整治提升,深入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着力打造现代化花园式园区。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三)突出科教支撑,全力塑造发展优势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强化教育优先。深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所,支持大武口建设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深化拓展与海亮教育集团等知名校企合作,加快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双高双优”计划,建成宁夏卫生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一期),积极推进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宁夏理工学院开展“双一流”创建,争创国家职普融通示范区。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巩固提升“双减”成果,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创新力量厚植工程,抓好100个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中试基地、中试车间建设,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13件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实施创新协同联动工程,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增科技创新平台15个。实施创新生态涵养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行重大研发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

  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借助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等载体,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0名。建成石嘴山市公共实训基地,优化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专家服务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建设,推行“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加快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5000名以上。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1 7 x”人才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做好住房、子女就学等服务保障工作,创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环境。

  (四)突出绿色发展,全力优化生态环境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石嘴山。

  系统推动生态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贺兰山生态修复治理,实施石炭井矿区生态修复、人工促进生态修复、贺兰山东麓水源替代等项目,健全林木管护长效机制,完成生态修复面积7万亩。开展大峰沟流域治理,实施归韭沟防洪调蓄等项目,加快黄河右岸标准化堤防建设,守护黄河安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沙湖、星海湖等重点河湖、湿地综合治理,湿地修复面积5.5万亩。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城乡绿化美化、防沙治沙等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10万亩,草原修复面积2.1万亩。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坚持“四尘同治”,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坚持“五水共治”,加大三排、五排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黄河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保持ⅱ类。坚持“六废联治”,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危废、医废全过程监管,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5%。

  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积极稳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非煤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保持在80%以上。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积极推广工业尾气制燃料乙醇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新培育市级绿色工厂20家以上。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让绿色低碳引领生活新风尚。

  (五)突出协调联动,全力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在加快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让城市更宜居、乡村更美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五大振兴”,着力强化产业、就业、社会融入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中心村”10个、“美丽庭院”500户,新增农村污水管网40公里。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农民合作示范社10家、三星级以上家庭农场10家。加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乡村治理,抓好数字乡村试点,深化文明乡村创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56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