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繁荣发展文旅产业,加快三产突破升级。深入挖掘和激发需求潜力,加快发展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
促进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健全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文旅产业。围绕“一核、一轴、四区”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布局,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高标准打造历史文化、养生度假、乡村休闲、科普研学协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以铜奔马文化旅游、凉州会盟纪念馆等5a级大景区为“引爆点”,推进“文化旅游 ”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创建a级旅游景区2家,培育文化旅游骨干企业2家,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8%以上。振兴文体事业。加快培育一批新媒体、数字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和层次。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场地设施配套,打造“15分钟健身圈”。
挖掘消费潜力。抢抓全省打造千亿级路衍经济重大机遇,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完善商贸体系。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交易、生产资料市场,建成镇商贸中心39个,新改建集镇农贸市场25个以上,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商业体系。培育新型消费。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多元化、分层化趋势,推动汽车、家电、餐饮等大宗消费和重点消费扩面增量,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线上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市场稳步增长。鼓励出口创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中欧班列“天马号”货源组织,全区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5亿元以上。
六是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切实以改革破障碍、优环境、增活力。
创新驱动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措并举提高研发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6%。围绕创新链延长产业链,强化院地校企合作,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深化重点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进零基预算和财政支出标准化改革,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和债务风险管控,逐步化解政府债务。加快税收征管改革,推进智慧税务建设。健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和银企对接机制,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闲置土地、房屋、设施设备等集体资源和资产,完善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多元化收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实施“互联网 政务服务”,全面推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等服务机制,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树牢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的“店小二”意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服务企业制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使民营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财税收入的主力量、创新创业的主战场。
七是坚持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更有温度和厚度的民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推动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和稳定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提升教育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优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新扩建中小学12所、幼儿园25所以上,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以上。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创建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本地人才。积极配合组建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全力打造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建设健康凉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凉州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三级乙等专科医院,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镇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有标准化卫生室目标。持续减轻城乡居民就医负担,实现全民普惠服务。
完善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和临时救助,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和重病重残人员。坚定落实“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发展租赁住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全面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三孩”政策,出台降低生育成本的政策措施,让更多家庭愿意生、养得起、养得好。
八是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