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共建共享,统筹城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城区一体化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牵引,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展所长的新型融合发展之路。以城市新业态集聚为重点,打造北部片区现代服务核心区;以活力古城建设为示范,带动中部片区连片更新改造;以万洋众创城为核心,加快实现南部片区产城融合发展;以经营城市理念为主导,推进新城片区打造高品质生活圈;以砲台镇城乡融合发展为试点,引领地登砲片区加快现代农业组团。
发挥圩镇联城带村作用。围绕“三化一中心”目标,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高质量创建各具特色的美丽圩镇。发挥交通先导作用,重点实施城区通乡镇、通工业园、通高速公路出入口道路“三大”改造提升工程,新建一批“四好农村路”。加快推进“一镇一业”建设,抓好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做强做优“邹堂梨脯”“南美白对虾”等省级“一村一品”项目,提升桃山芥蓝、石牌番薯、地都咸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扶持发展“预制菜”等新产业。推进“链园合一”机制创新,依托“乡愁梨园”“海养基地”等载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精品旅游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争创“一镇一园”。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推进水田垦造、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统筹用好债券资金、涉农资金以及各类帮扶资金,重点实施56个乡村振兴项目。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村集体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开展合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抓好农村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管理。加大京冈街道京北、京南等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推进移风易俗,打造留得住记忆的“榕味”乡村。
六、坚持生态优先,协同防与治,携手共建绿美榕城
推进防治攻坚。完善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补齐农村雨污分流短板,加快中部、北部水质净化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确保北部水质净化厂5月开工建设、中部水质净化厂10月基本建成通水,新增管网180公里以上,持续优化管网格局。加紧解决仙桥南污水处理厂、枫江二期等遗留问题,推动枫江三期管网工程落地建设,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强化源头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大河湖“四乱”整治力度。“一河一策”推进86条重点支流治理,全力攻坚玉浦内溪等34条劣v类支流。坚决整治“散乱污”企业,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开展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排查整治,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让榕城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开展绿美行动。深入实施绿美榕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扎实做好“五边”绿化和“四旁”植绿,推进榕江南北两河岸线增绿工作,构建“一核、两水、三山、多点”生态新格局。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抓好桑浦山、黄岐山、紫峰山森林保护利用,强化古树名木管理,完成造林抚育任务和260亩高质量水源林建设目标。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建设一批“互联网 义务植树”示范基地。17个镇街均打造1个以上“口袋公园”示范点,努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
七、坚持人民至上,惠及老与小,聚力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创业就业。聚焦异地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抓好就业服务、创业促进、技能培训、援企稳岗等帮扶措施。对支撑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以创业带就业,激发夜市经济等业态活力,创造更多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会。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培养计划,提高就业适配度。
办好教育事业。实施“公办学位扩容提质、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基础教育改革提质”三大行动,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打造中心城区教育高地。加快下义幼儿园、地都双港小学、揭阳真理实验学校等建设,组建“揭阳中心幼儿园教育集团”,力争改扩建学校6所,增加学位3175个。完成10所特色学校培育,打造揭阳林超纪念中学等一批示范性、引领性重点学校,建成梅云华侨中学等5所高品质学校,形成良性竞争、互促互进态势。建成5个以上区级名校长工作室、10个以上名教师工作室,推动优质教师资源有序流动,致力打造“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强化健康服务。加紧设立区疾控中心,推进区中心医院、砲台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建设,推动浩泽医院、锦熹医院尽快建成投入使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补齐基层医疗机构“三项短板”,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共体建设,全力打造6个特色专科。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要求,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
健全社会保障。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基础,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受益面,规范低保、特困供养,确保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制度,完善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托底政策,支持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发展,构建全方位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实施生育养育配套支持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