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10 n”便利化行动,用好“政企恳谈会”“营商月评议”等载体,打造“以企为贵”营商环境品牌,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深入实施第三轮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抓好各级项目联审联批中心建设,深化“减证便民”行动,创新迭代“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智能秒办”等政务服务。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应用系统集约建设、全面贯通、实战实效。全面推进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亩均论英雄”改革3.0版。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三地联动”和“三位一体”农合联等重大改革。高水平打造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
(三)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打造品质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城乡均衡发展是湖州的显著特色和比较优势。必须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治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高水平优化城乡规划设计。强化系统思维,加快完成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形成“一体两翼双副、一湾两廊四片”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推进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设计和品质提升规划,加强重点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综合交通、市政基础、村庄建设等规划的科学修编与落地实施,严格依照规划推进城乡建设。
高品质推进城市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湖光里的都市封面”,加快建设南太湖未来城,推进中央商务区总部、金山湖滨湖阳台等项目建设,招引一批高端区域性总部,抓好后续运营管理。着力打造“风景中的创新名片”,突出产城融合、科教一体,加快建设西塞山科学城,稳步推进高铁枢纽、西塞东坡、高教园区等区块建设。着力打造“湖山间的文化客厅”,融入城市休闲、文化展览、生态展示等功能,加快建设长田漾生态文化区,推进新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和湿地公园等项目规划设计。着力重现“街巷里的厚重文化”,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建设老城历史文化区,打通市河沿线文化展示路径,串联莲花庄至项王公园城市文化步行道,激活历史文脉,差异化、特色化植入新业态功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微改造,建设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和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着力打造“典藏中的名胜古迹”,开展南郊风景区整体规划研究,谋划菰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吴兴新青年特质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加快南浔太阳酒店、德清江南之源、长兴龙山文体中心、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等城市地标建设。深入开展风貌整治提升,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6个、未来社区4个,争创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2个以上,新增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5个以上。
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应,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20.3万亩以上、10.59亿斤以上。聚焦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发展“八业千亿”乡村产业,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超150个,建设未来农场15家以上。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快水产、湖羊等种业振兴,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构建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50家。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全面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15个整治项目。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7000名。
高标准加强城乡精细化管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桥梁道路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水平,打造精致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围绕“一居一品”“一巷一品”,打造“美丽小区”“美丽街巷”各100个。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系,全面开展违法建设、噪音扰民、停车难、农贸市场临时疏导点等专项整治。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与优化公共服务、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并重,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强农村管线治理,分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推进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利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在打造人文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神纽带。湖州的人文之光闪耀古今,必须赓续历史文脉,创新文化发展,加快文化建设,努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打造毘山、七里亭等考古遗址公园群落,着力塑造一批文化地标。传承振兴湖学文化,创新发展丝绸、书画、茶等传统文化,推动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促进历史经典产业和“老字号”创新发展,努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推动公共文化优质共享。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艺术乡建全域行动,新建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70个。推进文艺精品攀峰计划,全力冲刺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国家艺术大奖。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打造流动展示点100个以上,开展文化走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