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定不移突破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发挥“链长”统筹指导和“链主”引领带动作用,每个产业链引进过亿元项目5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企业有新突破。实施企业上市三年倍增行动,新增上市企业4家、挂牌50家。实施100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个技改示范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强企引领、场景培育、数字服务“三项工程”,推进1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培育智能工厂100个以上,新增上云企业500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培植壮大有研、威讯、英望等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生产基地。引导外地数字化服务商在德州设立企业,支持本土企业放大拓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业务,提升标识解析体系层次和应用深度,积极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化管理等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四)坚定不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统筹科技、人才、资源要素,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高水平推动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体育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企业技术中心8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更大力度抓好企业培植,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0家以上。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植扶持力度,提供诊断评估、设备改造、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服务,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8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更活机制扩大成果应用,以优势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实施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全力推进省基础农产品绿色高值化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实施财政科技发展资金“先投后股”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引进科技成果5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90亿元以上。更实举措强化人才引育,办好第二届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新集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推进“三年百名博士、五千名硕士、十万名大学生兴德计划”,新招引大学生3.3万人以上。

  (五)坚定不移释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用力推进重点领域系统集成化改革。健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体系,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政务服务“同标同源”建设。扎实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免证办,实现惠民利企政策免申即享。优化提升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推动机关内部“一次办好”,打造智能高效的数字政府。深化“信用德州”建设,完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土地要素保障,持续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开发处置力度,强化“亩均效益”评价,推动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优质企业聚集。加快财政金融融合创新,采取ppp、reits等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用好银担“总对总”、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政策工具,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力度。加快综合保税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平原、齐河内陆港建设。举办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台载体功能,新增跨境电商企业50家,突出抓好制造业使用外资,推动外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聚焦聚力县域经济提升能级,健全支持政策和考核体系,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一批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每个开发区打造“1号产业”,推动各县市区放大优势、错位发展,推动各开发区在全省排名位次持续前移,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差异竞合的生动局面。

  民营经济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德州最宝贵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政企沟通协商机制,用心用力为企业保驾护航、降本减负、排忧解难,做到“亲”而有为、“清”而有情。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塑造“德商”品牌,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己人,让企业家有更大作为、更高荣誉!

  (六)坚定不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新一轮“吨半粮”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四区联创”,核心区“吨半粮”达标面积达到70%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着力打造国家级大豆产业振兴示范区。争创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4万亩以上,改善灌溉面积90万亩以上,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42万亩以上。落实耕地保护激励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和良种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推进食品名市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规划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区,实施食品加工产业链提升工程,新增规上食品加工企业2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放大“德州味”品牌效应,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5个以上,认证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面推进“双镇百村”建设,实施中心镇“七大工程”,做强特色镇产业集群,中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改造农村供水管网5600公里,推进“五化协同”城乡供水现代化。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家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秩序。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建全域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国家农村集成改革试验区,积极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96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