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科普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双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人防、地震、消防、气象、供销、邮政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打铁必须自身硬”!一年来,我们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落实区委决策部署。坚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落实行政应诉制度,加强执法监督监管,建立“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工作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50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委员提案69件。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和“以案为戒”警示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有效整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年来,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交织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每一份成绩都来之不易、每一点进步都浸染汗水、每一项荣誉都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人民,向各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叶集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总量偏低、人均靠后的“叶集之痛”依然明显。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营商环境对标一流还有差距。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一些党员干部标杆不高、能力不强,缺乏担当实干精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组织信任和人民期待。
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叶集建设新局面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叶集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奋进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省委对六安提出的“两个加快”“三个示范”“两个突破”目标任务和市委作出的“抓叶集、促崛起、聚特色、塑产城”工作部署,锚定“12345”发展思路,聚焦质量、速度、位次和激励项,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创新叶集、共进叶集、美丽叶集、开放叶集、共享叶集、和谐叶集,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叶集建设新局面。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不低于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协同高效,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始终把产业摆在工作的“c位”,围绕三次产业“赛马”机制,加快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动农业争先创优。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多种粮、种好粮。深入推进“两强一增”,创建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建设改造一批水稻育秧、粮食烘干农事服务中心项目,实施3万吨粮食仓储项目。推进“138 n”和“6969”工程,新增稻虾综养面积5万亩、江淮果岭面积0.5万亩,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5个,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着力提升史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品质,强化“三品一标”生产,积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进度,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推动由“菜篮子”向“菜盘子”迈进。积极发展预制菜产业,让“叶集味道”走向全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9%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
推动工业提质扩量增效。聚焦工业强区,实施提质扩量增效六大行动。实施工业“积树成林”行动,实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开工10个以上、投产5个以上,工业投资增长40%以上,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30%以上。实施“老树育新干”行动,引导传统建筑模板企业向家居板、生态板、欧松板转型,技改投资增长50%以上,转型升级企业50%以上。实施“规模壮大”行动,加大指导帮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实现产值超3亿元企业5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3家,入选全市民营工业百强6家以上。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左右,新增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培育省、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家以上。实施“亩均论英雄”行动,强化亩均效益评价结果运用,探索推出“亩均英雄贷”,梯次退出5亩以上低效闲置用地项目。实施化工项目“提速”行动,优化化工项目评审流程,缩短项目论证、开工、建设周期,持续开展全流程帮办、代办,化工园区道路管网、污水处理厂、管廊基本建成,争取有2个化工项目建成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