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产业兴则海门兴、板块强则海门强。我们要凝聚“重实体、兴产业、强板块”的强烈共识,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奋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依靠“海门制造”和“海门智造”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坚持科教引领重创新,锻造现代化建设新引擎。落实“三个第一”要求,推动科教强区、人才强区建设成势见效。
建设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高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擦亮“学在海门”教育品牌。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张謇小学、聚贤学校、叠石桥学校建设,启动证大中学、新教育小学改扩建工程,动态化解局部学位供需矛盾,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深入实施教育集团化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完成海门中学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任务,新增市优质学校3所、省优质幼儿园2所,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持续巩固“双减”改革成效,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质量,推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专业化创新型高质量教师队伍。积极导入高端教育资源,支持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来海办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圈,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预警干预机制,筑牢校园安全屏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教育基金会区镇全覆盖。
建设活力奔涌的科技创新高地。把创新着力点聚焦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型园区打造,推进科技创新“四大攻坚行动”,全力争创省创新型示范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紧扣生命健康、高技术海工船舶等优势产业,积极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实体化运营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力争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纳入长三角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省药监局审评工作站落户,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去筹转正”。加快东久生物医药产业园、未来智谷、中兴智谷等科创载体建设,提高謇公湖科创中心、华美信息产业园、招商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等存量载体运营质效,注重引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运营机构,大力招引高成长型科创项目,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3家。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攀高计划”,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净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50家。鼓励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高效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全面提升创新型园区规划、建设、运营水平,聚力引进高层次科技服务机构,强化企业孵化、资源共享、金融服务、人才协作等功能,不断增强技术密度和创新浓度。积极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和科创基金,推动海门农商行“科技支行”实质性落地,持续拓展“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科技信贷规模超10亿元。深化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8个,新增“江苏精品”2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
建设近悦远来的人才荟萃高地。积极推进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省级试点,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5条”,发挥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专业化运行优势,构建“产业 项目 人才 金融”的人才“引育留用”模式。实施领军人才、产业人才、行业人才、青年人才“四项人才计划”,举办东洲英才创业周、“海智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5个,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海外人才政策,支持企业设立海外人才飞地,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不少于5名。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名。切实发挥人才公寓“筑巢引凤”作用,新建人才安居工程40万平方米。完善乡贤常态化联系机制,举办首届“天下海门人”大会,发挥乡贤资源优势,更广对接人才和项目。
各位代表,教育成就梦想,科技改变时代,人才决定未来。我们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情怀,栽好梧桐树,建好生态圈,让海门孩子都能得到最有品质的教育,让科创企业都能享受阳光雨露的滋养,让创新人才都能拥有施展抱负的舞台!
(四)坚持改革开放激活力,打造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增创开放优势,高水平融入新发展格局。
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坚持把跨江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建立常设机构,列出任务清单,坚持政经并举,健全常态化、紧密型联络机制,推动跨江融合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突出产业承接,抢抓通道建设机遇,主动出击、精准对接,争取高成长性企业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突出科创协同,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打通科创项目、科创基金、大院大所、优质科技服务机构招引通道,设立上海离岸研发孵化中心,推进“上海研发、海门转化”。突出园区共建,结合核心产业片区布局规划,谋划推动跨江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借助沪苏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片区升值。突出文旅联动,在文化交流、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上深度合作,建设环沪城市假日近郊旅游目的地。突出民生共享,深化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合作,共建同城化高品质生活圈。突出政务对标,主动学习上海、苏州在改革开放、涉企服务、城乡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前沿理念、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强化改革系统集成,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海门就能感受到与沪苏同标同质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实施外贸企业培优扶强行动,积极参与实施rcep,支持引导外贸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参加线上线下展会、全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全年完成进出口360亿元。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商融合发展,高质量运营深圳(海门)跨境电商产业园,提档升级三星跨境电商服务中心,推动中亚班列重启,新建海外仓1-2家,争创aeo高级认证企业1家。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展内销渠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外向型经济新增长点。提升口岸开放能级,开工建设海门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中天海港码头实现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