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2022年是武进发展“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一年,各项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支持和付出,更凝聚着百万武进人民的拼搏与奋斗。我们尤其不会忘记,在城市因疫情而按下“静止键”的时刻,全区人民给予政府工作的充分理解和莫大支持。在此,我代表武进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致敬!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各驻武单位同志、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困难与问题。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还不够扎实,部分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有待深化,发展动能转换和效率提升尚须加快;现有城市能级对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能力不足;各项民生事业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短板;部分干部谋事创业的思维、视野和作风还有欠缺。知不足须进取,望山远当力行。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努力改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主动的作为,切实扛起“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武进答卷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进一步明晰了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对于做好当前工作、谋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我们要自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政府工作,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落地落实,感悟思想伟力、坚定政治定力、凝聚奋进合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开辟武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常州冲刺“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也是武进乘势而上、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532”发展战略,全力推动“两湖”创新区建设,聚力打造“一园一城一示范”,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以稳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系统推进产业转型、改革创新、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各项工作,在常州“万亿之城”“新能源之都”建设版图中勇挑首位担当,交出厚重提气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武进答卷。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增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外资、外贸、能耗和环境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重振产业雄风为战略抓手,系统推进转型升级,创造产业强区新胜势
产业是武进发展的命脉,是城市制胜未来的关键。我们将把握常州决胜“万亿之城”、建设“新能源之都”的重要时势,坚持产业强区、智造兴区主导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态、增强产业韧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打造高端高质的产业体系。深耕“95x”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深度参与“新能源之都”建设。巩固智电汽车产业先行优势,加快理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提升供应链本地配套能力,进一步扩能、拓面、提效,持续放大集群效应。抢抓氢能产业发展风口,发挥“常州氢湾”集聚作用,打造长三角领先的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检验检测中心、科技创新转化中心。深入推进机器人产业卓越发展行动,完善产业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基地。聚焦化合物半导体、光电芯片等细分赛道,完善芯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全流程产业链,打造“武进芯谷”。协同推进前沿领域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培育更多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扩容提档。加大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力度,培育壮大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养老、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强化有力有效的项目支撑。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链关键环节,健全联动招商机制,拓宽项目信息渠道,一体推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平台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集聚一批“小而美”优质项目。全年招引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1个以上、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5个以上、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20个以上,新增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个以上。深化高位推进、高频调度、高效保障项目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重大项目信用承诺预审、“拿地即开工”等举措,切实提升项目建设效率。全力推进“532”发展战略年度重点项目、“两湖”创新区重点项目建设,为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全程全链的金融服务。加快企业股改上市步伐,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以上,争创首批省级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发展水平,推动“领航保”“外贸护航保”等产品落地。组建金融服务“智囊团”,常态化举办资本市场研讨会、政银企对接会等活动。提升产业基金运行质效,积极布局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基金圈,加快筹建二期母基金。放大产业基金的资源链接力、产业运营力,深化湖塘科技产业园“基金 基地 城市”模式探索,打造园区运营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