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效应”不断放大。牵头九城市组团参加第五届进博会并联合举办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一批跨区域合作重点项目、要素对接项目签约。成功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第五届质量标准论坛。做实国家移民政策实践基地功能,实现国际高端人才永居推荐单位由省部级赋权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联盟,人才落户松江3136人,办理留学生落户人数同比增长442%。归集人才公寓1.7万套,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实体化运作g60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临港松江科技城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专利授权、有效专利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推出首个跨区域“质量标准”金融创新产品。
助企纾困成效明显。全面顶格落实国家和市级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区级助企纾困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实施“缓免减退补”等35条举措为企业减负,实现增值税留抵退税48.1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25.4亿元、各类新增减免税22.7亿元,区属国企减免企业房租2.4亿元。财政金融扶持作用有效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量达73亿元,同比增长44%,惠及企业394家。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4家。国内首单市场化机构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获批。新发展市场主体3.58万户,全区市场主体达到23.61万户,同比增长6.8%。实施促进存量产业用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操作指引,盘活存量用地1557.8亩,完成建设用地减量化验收155.9公顷。工程建设审批再提速,实现前期水面积资源性指标统筹,实行“前台一窗收发、后台联合会审”审批服务新模式,推进容缺后补、甩项后置等审批创新。
(二)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新城功能和品质展现更新气象
高标准规划建设“枢纽之城”。谋划构建“10 x”空间战略规划体系。松江枢纽示范样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批复,围绕“出站即中心”理念,构建便捷高效的枢纽交通集散系统和多元立体的魅力开放空间,打造面向长三角和全国的上海西南门户枢纽,集区域高端商务、新城公共中心于一体的“站城融合”的综合性新城中心。沪苏湖铁路松江段完成动迁腾地、全面供地,松江枢纽服务中心新建工程正式开工。松江人民翘首以盼的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工程于去年12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沪松快速路项目已获市政府批复,于去年12月30日正式启动建设。新城快速环路方案基本稳定。区区对接(断头)路加快打通,明华路竣工通车,申北四路结构贯通。公共交通和静态交通体系持续优化扩容,调整公交线路45条,新增社会公共停车位5595个、错峰共享泊位325个。
生态绿色基底全面夯实。坚决有力落实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完成68家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国考市考水质考核断面全面稳定达标,小昆山镇现代农业示范小流域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完成15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松江污水厂四期改扩建项目建成投运。新建绿地84.19公顷、绿道15.63公里、立体绿化1.73公顷,新改建10座公园、4处开放林地,“出门见绿、推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人文松江底蕴不断厚植。发布新一轮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历时5年建设的文化新地标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对外开放,区职工综合活动中心正式启用,区档案馆新馆开工建设。代表中国美术最高水平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松江开幕。文艺创作精品出新出彩,《装台》《生命的界碑》两部作品成功入围全国群众文艺最高奖“群星奖”,松江企业制作的影视作品《奇迹笨小孩》《超越》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表彰。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四季节庆”活动显现品牌效应,松江成为上海“本地游”首选地。科技影都建设持续推进,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影视产业税收预计同比增长25%。
(三)实施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化联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
“两张网”建设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覆盖面深化拓展,累计接入40个部门2394个事项,实际网办和全程网办率分别达93%、85%。“随申办”松江旗舰店新增76项服务,累计访问量超2600万人次。推出33项好办、快办和智能办服务,实施免费帮办代办和“免申即享”服务。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已接入视频约1.3万个、物联感知设备2.2万个,形成城市运行数字体征518项、城市体征主题库6个,形成对重点场所的实时通览与动态指挥处置。
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制定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美丽家园”“美丽街区”持续推进,绿色社区创建率达87.6%。既有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7个易积水居民小区工程改造。生活垃圾实现区内闭环处置,环卫行业文明指数测评全市领先,新能源环卫车辆在全市率先整建制推广。打造13条户外招牌特色道路,完成岸线、道路景观照明建设22公里,新建和改造公共空间休憩座椅557处。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在全市率先实施“多格合一”工作,全面推行四级网格划分和分级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快速响应、联勤联动。“12345”市民服务热线、信访服务和人民建议征集等工作机制持续健全。创新推出“云间抽查监管码”,有效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效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危险化学品、燃气安全、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隐患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扎实推进,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街镇、居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