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扩面提级。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打造“民生十条”[18] 品牌,打通困难群众从主动发现到及时救助的快速通道,发放帮扶救助资金7018万元,惠及2.1万人次,低保户、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救助标准分别高出全市11.5%、7.4%,低保工作获得民政部表彰。在全市率先建成家庭养老床位640张,打造样板间50个。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社区增至30个。投入521万元改造社会福利院,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增至70%。北苑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深入践行“两邻”理念,试点先行调整社区规模,新增4个社区,招聘338名社区工作者,做实做细1360个社区网格,社区人员和资源“装户图”准确率、覆盖率全市领先,打造“心连辛”“和文化”“善文化”等33个“两邻”特色社区,社区(村)“四零”工作室[19] 实现全覆盖。高质量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检。一楼一策推动“保交楼”,国家、省交办的481件重复信访案件全部化解,实现减量退位目标。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20],开展燃气等重点领域排查整治,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双控机制建设成为全市标杆。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50.3%、22.2%,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一年来,我们全面强化政府系统自身建设,自觉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坚决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及全市政府系统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完成自建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高质量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2件,承办政协提案159件,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多渠道、多形式争取上级资金10.8亿元,增长31倍。坚持过“紧日子”,压缩一般行政开支1.3亿元。同时,审计、统计、人民防空、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年、残联、慈善、红十字会、消防救援、退役军人、双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2022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共同见证了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也共同实现了大东发展的逆势上扬,这必将成为大东人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大东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区广大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和不足: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市场主体总量全市占比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城市面貌整体老旧,城市建设品质有待提高;部分干部敢打敢拼、善作善成的作风和能力还需强化。对此,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大东区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在创建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和工业百强区中实现新突破,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产业结构,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强产业谋篇布局,启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持续做强核心竞争力。
优化升级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华晨宝马涂装车间再扩建、5系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启动上通北盛gl8商务车升级项目,持续推动宝马、通用新车型落地。加快宝马配套产业园研发、生产、生活性服务平台建设,成立德科斯米尔中国区总部,引进30个以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轮毂、电机等“补链、延链”项目,提升产业链韧性。全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建设。高质量举办第三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建设封闭测试场和100公里智慧路网,组建沈阳首家车网公司和智能网联产业投资基金,上线区域智能驾驶云控平台和智算中心,争取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运行试点,实现出租车、清扫车、物流车等5个智能化商用场景运营。谋划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建设占地16万平方米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积极引进氢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电堆等核心部件龙头企业,新建1座加氢站,争取1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运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认证平台。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围绕黎明航发等龙头企业,继续壮大联东u谷精密制造产业园和航新产业园规模,规划建设占地29万平方米航空配套产业园,引进20家以上电子元器件、仿真软件等配套企业。构建服务机器人产业生态。推动ex机器人总部落户,加快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体验中心全国布局,规划建设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联盟,引进家政、教育等门类智能服务机器人,逐步形成涵盖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和集成系统的完整生产体系。依托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加快培育和孵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