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行动,在激发“活力足”上培育新动能。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让改革创新成为发展的最强引擎。以更深入的改革推动发展。积极探索经开区改革,逐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设置,让经开区聚焦主责主业、锚定经济发展,让经开区成为全县经济主战场、项目集聚地、创新最前沿。创新农村“三变”改革新路径,推广投资入股、收益分红等合作模式,实现农民变股民、收入可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业务一体化,逐步构建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入实施国企改革行动,分类推进各项监管改革,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系。以更自主的创新支撑发展。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工程,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大力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超速效赖脯胰岛素、甘精赖脯双胰岛素等产品研发进程,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高新技术企业2户。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回归工程”,积极落实“人才新政3.0版”,严格兑现人才评价、激励奖励政策,确保各类人才来到通化县、扎根通化县、建设通化县。以更高效的环境服务发展。实施最彻底的“放管服”和最高效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标准化”服务,以“零容忍”态度严查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破坏营商环境行为,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县城。全力提升审批效率,开办企业最快20分钟办结,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不低于90%。落实落细惠企暖企护企政策,常态化办好“企业家节”“服务企业周”等活动,营造尊商重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四)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在打造“生态优”上厚植新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让生态优先成为最可贵的坚守,让绿色发展成为最鲜亮的底色。守护好一汪碧水。丰富完善河长职责,建立“河长 警长 检察长 法院院长”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打造升级版“河长制”。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城乡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县集中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新建护岸9.2公里、“绿水长廊”34公里,治理侵蚀沟18条,打造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个。呵护好一片蓝天。加强燃煤、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治理,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积极推进新能源出租车更新,全年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推动“双碳”行动走在全市前列。严格落实全域秸秆禁烧要求,构建完善四级监管和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实现秸秆离田、还田及无害化处置率100%。保护好一脉青山。加快推进东来煤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完成7个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围绕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林长 产业链长”模式,加快推进森林碳汇项目,重点实施红松储备林、封山育林等项目建设,集约栽培红松林7300亩,改培落叶松林1万亩,抚育红松中龄林2万亩。
(五)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推进“城市靓”上展现新风貌。跳出城墙思维,用全局视角、系统思维经营城市,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用“前瞻思维”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实施高端康养园区、丽景城市综合体电子商务中心等项目,延伸拓展城市骨架。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高标准完成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和42个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统一融合,为城市建设提供根本遵循。用“工匠精神”雕琢城市容貌。注重从点线面对道路、管网、基础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力求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重点实施团结路、长征路、民康路等6条道路提升工程,改造公共停车场4个。持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见缝插绿、增植补绿,精心打造口袋公园和街路微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用“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持续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年”活动,加大对餐饮油烟、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整治力度,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加强打违治乱力度,坚决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全面推行“红色物业共建共治”工程,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小区,着力解决重建轻管、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全面提升小区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全面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促进“三农兴”上走出新路径。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争创省级乡村振兴试验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黑土地保护耕作面积1万亩,落实订单面积16万亩。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人参、蓝莓、绿优稻米、鲜食玉米等特色资源,加大基地建设、产品创新、品牌打造力度,重点抓好人参产业集群园、哈泥河流域有机蓝莓种植园、西江贡米产业融合园、鲜食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推动能繁母牛牧业小区和白鹅养殖等项目建设。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25个。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按照“以点穿线、连线成面”思路,以“九有六无”为标准,重点提升高速公路沿线和偏远村屯人居环境,全面抓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三大革命”,打造省级“千村示范”村18个、“干净人家”4000户,改造卫生厕所1000座,实现村村干净、户户整洁。促进农民富裕富足。落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动态排查,重点实施乡村振兴光伏发电等项目,持续推动脱贫人口增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盘活利用农村集体“三资”,将扶贫资产和农村闲置校舍等资源纳入集体资源管理,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