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引领区域跨越发展。突出开发区在转型升级、产城融合中“主引擎”“主力军”“主战场”地位,打造“三业引领、多元集聚”的发展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极。实施轨道交通、汽车配套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秸秆变肉”暨百万头肉牛工程,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户,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财税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建设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活力绿园。
——统筹推进生态强区建设。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黑土地保护责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通过产业带动,推进河湖水体治理及周边连片开发改造,实现38条河湖水系长治久清。新增6个公园、100公顷绿地,建设资源集约、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的生态绿园。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以乡村旅游、农耕体验、采摘垂钓为主的新型都市农业,力争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创建合心示范镇和8个“千村示范”村,实现村屯内部巷路硬化全覆盖,打造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品质绿园。
——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突出规划引领、建管并重。连片开发20个棚户区、改造10个以上老旧小区。加快三环路以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西客站周边楔形绿地和公园提升改造,完成“八横七纵”路网建设。协调推动第七净水厂、小五环路等市政工程建设,推进地下管网改造全覆盖。谋划长客老厂区、文教锅炉厂等工业文化项目综合改造。力争释放土地1000万平方米,挂牌出让50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打造宜居宜业的魅力绿园。
——持续增进人民生活福祉。突出保基本、兜底线,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改造学校23所,改扩建2所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群发展。加快推进综合性文体设施建设。养老床位达到3800张,实现农村老年家庭互助帮扶照料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完备的幸福绿园。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突出防风险、筑安全、保稳定,强化8个领域重大风险管控,完善台风、寒潮、冻雨等自然灾害防范,落实属地、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水平,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乡一体治理的平安绿园。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全面贯彻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班子履行新使命、推动新发展的起步之年。我们要抢抓“一主六双”战略机遇,积极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依托长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区位优势,推进“三四五”发展工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绿园。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市保持同步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增长28.2%,区本级留用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保持同步增长。
(一)稳定经济增长,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抓环境、抓创新,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工业提质增量,支持长客研发新一代高速智能动车组,鼓励皓月发展肉牛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产业,带动“两车配套”等其余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推动服务业提级增效,依托欧亚春城、吾悦广场、红苹果乐园引领消费,繁荣商圈经济、夜间经济、节庆经济。推动新兴产业提速增长,培育发展新动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
突出“项目为王”。坚持专班推进,落实领导包保,扫清建设障碍,确保5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复工,21个项目春季启动建设,15个项目年内投产运营。全力做好项目储备,把握国家重点专项资金和债券发行方向,高标准谋划一批债券项目,积极组织申报专项资金支持。
实施招商攻坚。谋划包装50个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引进内资128亿元,利用外资1070万美元。锚定招商方向,聚焦“两车”配套,提高“六个回归”本地化,加快株洲中车等产业项目落位。创新招商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和商会协会,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两大园区、34处重点地块、25处优质楼宇宣传推介。提升招商质量,培育引进高成长型、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项目,打造长株新能源电驱动、阿里巴巴亲子娱乐、吴中国际科创中心、东北亚新经济港等4大产业基地。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万人助万企”行动,加快解决剩余60户企业“未批先建”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服务环境再提质。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开展“跨省通办”,强化“多地联办”,推行并联审批,探索“容缺”办理,推进政务环境再提速。深化府院联动,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推进法治环境再提效。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回应市场主体需求,培育个转企140户,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8%和10%,推进市场环境再提升。
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国有平台商业运营模式,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管理一体化。探索“孵化器 双创基地 产业园”联动发展模式,推进产学研和政金服深度融合,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申报科技项目30个,转化科技成果10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户。
(二)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