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施政效能逐步提升的五年。政府系统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414件。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乡镇社区综合服务窗口整合,“网上办”事项占比超过90%,“60小行业”手续办理时间压缩到1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七五”普法圆满完成,法律顾问覆盖率、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率、行政复议案件办结率、“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均达100%。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规则,制定出台政府重大决策、常务会议学法、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政府运行更加科学规范。此外,审计、统计、人防、退役军人、国防动员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耕耘收获,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成绩,体现了区委的正确思路和坚强领导,饱含着几大班子的群策群力和共同奋斗,凝结着驻区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协作和鼎力支持,展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和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大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砥砺拼搏,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牵动,筑牢产业转型发展根基;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时刻心系百姓冷暖,积极回应群众期待,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合作领域,积蓄释放发展动能;必须始终坚持实干作风,直面压力困难,主动担当作为,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

  五年励精图治,征程任重道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大同发展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经济增速虽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距高质量发展尚有差距;农业经济虽具备一定基础,但龙头不强、链条不深、融合不紧,产业化发展任务较重;工业经济虽保持较好势头,但企业运营缺乏稳定性,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少,招商引资质量和成效仍需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虽持续改观,但公共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推进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等工作难度较大;社会事业虽取得长足发展,但教育提质、医疗下沉等工作刚刚起步,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仍显不足;地方财政虽能维持基本运转,但减收增支因素较多,保刚性、保运行、保发展仍存在很大压力。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刚刚闭幕的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五年大同发展的目标任务,吹响了“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同新篇章”的冲锋号角,既是对党和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必须扛起使命不松劲,坚定信心不动摇,直面挑战不退步,主动担当不懈怠,以高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入大庆“三个城市”建设,纵深推进“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全域开放、城区扩容、生态优先、文明提标、治理升级、成果共享”八大战略,着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全省都市农业精品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同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以上,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6%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5%和7%以上。

  (一)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化大同的产业支撑。深入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加速推进动能转换、结构升级、总量壮大,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做强工业经济。依托大庆创建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发挥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辐射带动效应,着力引建一批国内知名的风能、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项目,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依托食品产业园区,加快延伸肉、菜、药、乳等产业链条,持续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林源化工园区,着力引建精细化学品上下游项目,加快发展油气化工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生物经济、新材料、氢能源产业,培育工业经济新亮点。未来五年,力争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2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增规上企业15家,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达到3000兆瓦,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做优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区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棚室果蔬、优质牧业、高效作物为重点,市场导向调结构,基地示范壮规模,品质引领促销售,提升产出能力和质量效益,实现产业兴旺。抢抓上级政策契机,加快推进跨省域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力争新增水田5万亩。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档升级“北菜南销”、中药材、杂粮杂豆等种植基地,大力发展薄皮香瓜、板蓝根、双榆小米等“拳头”产品,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集群。加快奶山羊扩群繁育,推进“两牛一猪”等规模场区建设。到2026年,力争果蔬产量保持在40万吨以上,高效作物种植比重保持在30%以上,粮食稳产10亿斤以上,新建畜牧业规模养殖场区50个,打造全省都市农业精品区。做活现代服务业。加快旅游与产业、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提升景区景点功能,重点打造“福地大同”红色文化游、林源区域自然生态游、城区周边休闲采摘游,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全面推进餐饮、零售等商贸服务业消费升级,完善粮贸、瓜菜等专业市场功能,进一步扩大本地消费,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5g通信基站,培育壮大线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到2026年,力争实现旅游业收入40亿元、市场交易总额160亿元、线上交易额20亿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db/276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